“如果钓到这种鱼,不要放生,请立刻杀死它!”
这是美国多州自然资源部,向当地钓鱼爱好者发出的紧急警告。警告中的“怪鱼”,长着蛇一样的脑袋,满口尖牙,身上布满斑纹。
当地人叫它“snakehead fish(蛇头鱼)”。
![]()
图片来源:wired2fish
仔细一看,这不是我们熟悉的“黑鱼”吗?也就是乌鳢。
国内的钓鱼爱好者,看到它们估计倍感亲切,因为它大概率符合钓鱼佬“梦中情鱼”的标准:食性凶猛、拉力很强,垂钓起来特别过瘾。
如果你是“雷强选手”,估计看到它更是欲罢不能,分分钟拿起杆子准备去草区巡查。
但是,对美国人而言,这是生态灾难的代名词。这种“蛇头鱼身”的怪鱼,已经入侵北美地区23年,甚至一度成为当地人的噩梦。
![]()
2025年4月份,美国自然资源部,曾向当地居民发出警告:这些像蛇一样的大鱼正在“入侵”,希望你“杀死它们”……
![]()
事实上,这并不是今年才发出的警告。
在2019年,北美地区也报道过蛇头鱼入侵的事情,据称当局花了8亿美金,去治理这种鱼,但结果和对付“亚洲鲤鱼”一样,根本就没啥用。蛇头鱼的分布范围非但没有缩减,反而呈现继续扩展的态势。
当地钓友,也向众人展示了自己的渔获,一条条“米级”蛇头鱼,看起来膘肥体胖,应该是生活得无忧无虑,否则不可能长这么大。
看看,下面这条蛇头鱼,说它是钓鱼人的“梦中情鱼”一点也不为过,看到这样的米级黑鱼,哪个钓鱼佬能拒绝呢?
![]()
但现在,它们却成了美国人的噩梦。
事实上,早在2002年,蛇头鱼就已经入侵到了北美地区。据报道,2002年5月份,美国马里兰州安妮阿伦德尔县的克罗夫顿地区,一位钓鱼爱好者从一个人工池塘中,钓获一条从来没见过的鱼,吓得他一开始以为是一条蟒蛇。
这位垂钓者拍下几张照片,然后又慌忙将其丢了回去。随后,他将照片反馈给了当地地质调查局(USGS)。紧接着,听到风声的垂钓者陆续赶到,又钓到了一条约66厘米长的乌鳢。
这种怪鱼的现身,引发了当地的警惕。到了2002年7月份,马里兰州自然资源部的生物学家们,使用背负式电捕仪,在这里捕获了近百条乌鳢幼鱼。
![]()
图:钓到黑鱼的池塘
为了杀灭这种从未见过的鱼种,他们向池塘里投放了化学物质鱼藤酮,共计杀灭6条成年乌鳢(2条体长约70厘米,2条约59厘米,2条约43厘米长),另有上千条幼苗,这个数量远远超出了池塘中本土鱼类的总和。
也就是说,乌鳢在这里已经泛滥了。
一些媒体开始用吸人眼球的词语,比如:“鱼怪”(fishzilla)、“恶魔鱼”(devilfish)等称呼,来形容它,以至于引起当地居民的恐慌。
虽然这个池塘里的鱼被清理了,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消失了。就像前几年我国出现的鳄雀鳝一样,有人抽干湖水去抓捕它们,但结果它们却在各个地方陆陆续续被发现。
这就好比,当你发现屋子里有一只蟑螂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一窝了。
再后来的事情,就像文中开头说的一样。到了2025年,当地仍在为这种鱼头疼,自然资源部门不得不向当地人发出倡议:捉到后就“杀死它”,千万不要再放回去。
![]()
图源:网络
粗略估算一下,乌鳢已经入侵北美23年了!
乌鳢之所以能在北美地区泛滥,大概有以下原因:
一是:它们实在太凶猛了,北美地区的本土生物,如鲈鱼甚至连水鸟和青蛙,都是它们的口中餐,这种鱼只要体长超过4-5厘米,就开始吞食其他鱼类。
另外一个原因:乌鳢生命力极强,能够离水不死。它们具有一种奇特的“鳃上器官”,可以直接呼吸空气。即使被扔上岸,只要保持湿润,它也能在陆地上活好几天。
仅仅是这两点,就能让它们立于不败之地。
![]()
面对“蛇头鱼”的入侵,当地管理部门使出了浑身解数。
他们尝试过电击,然而“蛇头鱼”凭借呼吸空气的能力,硬是撑了过去。他们使用药物清塘,但总有一些个体藏到淤泥中,幸存下来。
![]()
结果呢,围剿效果并不佳。蛇头鱼从最初的几个州,扩散到了十几个州,数量越来越多。
这个结果,让国内网友们操碎了心。
“10元/斤,我一个月能让它变成回忆录。”
“派我们广东人去,三年吃成保护动物。”
“酸菜已经准备好了,就差黑鱼了。”
尤其是国内一些钓鱼人,看后简直绷不住了!
“国内1.5亿钓鱼佬,冲呀……”“我的梦中情鱼……”
我作为一名钓鱼爱好者,着实也不能理解,蛇头鱼为啥能够泛滥?当地但凡有一些合格的钓友,它们就不太可能泛滥啊!
![]()
如果亚洲鲤鱼泛滥,还能让人理解。
因为北美地区的人不会台钓,只玩路亚。但蛇头鱼恰恰是优质的路亚对象鱼,尤其是那种“米级大货”,垂钓起来简直会让人疯狂。
难道当地人看不上力量十足的蛇头鱼?我想,只要是路亚钓友都拒绝不了它们。
最大可能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鱼数量太多,自身也陷入相互竞争之中,导致大个体的鱼不多,这对于钓鱼人来说,吸引力就不足了。
就像国内的罗非鱼一样,钓到“巴掌非”你手舞足蹈,遇到全是“指甲非”的情况,你也只能唉声叹气。
![]()
同样的鱼,在北美和我国有着天壤之别的命运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在我国,黑鱼有自己的天敌和竞争者,生态系统经过长期演化已经达到平衡。而在北美,它是外来物种,没有天敌制约,很容易泛滥成灾。虽然那里有鳄鱼、鳄雀鳝等更凶猛的物种,但蛇头鱼的繁殖速度,要远远超过它们被捕食的速度。
而喜欢路亚的美国人,其实更喜欢去钓鲈鱼。因为鲈鱼看起来,好像“温柔”一些,不像长了满口利齿的蛇头鱼,让他们看了有些害怕。
![]()
另外,饮食文化的巨大差异,让蛇头鱼在北美不受待见。我们餐桌上的酸菜鱼,在那里的人看来,可能是外形吓人、不敢入口的“怪鱼”。
本质原因,就是他们的饮食文化没有沉淀,根本不懂如何食用这些原本美味的鱼。
同样,亚洲鲤鱼也是如此。
国内的垂钓者估计怎么也想不通,这些鱼会泛滥成灾?一人一竿一钩,也能钓到它们无处躲藏啊。

不信,你看看湖北长江杨泗港附近人山人海的垂钓者。
如果台钓文化在北美如此流行,哪里还有什么鱼类泛滥。体型巨大的亚洲鲤鱼,估计早已经被钓得差不多了。
再者,但凡他们多了解一点“酸菜鱼”的鲜美,也不至于让这种珍贵的食材,变成“人人喊打”的怪鱼。
如今,让北美地区如临大敌的蛇头鱼,在我国却要“夹着尾巴做鱼”。也许,这就是文化差异的最好例证——你的灾难,我的晚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