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随着中美共同按下暂停键,最大的意外赢家不是让步的美国,也不是兑现承诺的中国,而是韩国总统李在明。
11月9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突然官宣,从11月10日起暂停对华造船等行业301调查措施一年。
仅仅一天后,中方同步跟进,宣布暂停对韩华海洋5家美国子公司的反制,生效时间精准对齐。
故事的起点要回到2024年3月,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联合4家工会,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提交请愿书,要求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开展调查。
当年4月17日,美方正式启动301调查,打着公平竞争的旗号,实则瞄准中国造船业的全球主导地位。
5月29日,美方举行听证会,本想凝聚打压共识,却变成美国企业的吐槽大会。
![]()
国际航运公会致信警告,对中国船只加征港口费会损害美国竞争力,推高消费者成本;美国商会也明确反对,称短期内无法复兴本土造船业,反而会重创美国生产商。
但即便反对声浪高涨,美方仍在10月加码措施,计划对中国船舶征收额外港口服务费,给岸桥设备加征关税。
结果现实给了特朗普沉重一击,美国港口80%的岸桥起重机来自中国,全球七成以上核心设备由中国振华重工供应,同类设备中国报价仅1500万美元,远低于国际同类产品。
![]()
更关键的是,美国造船业实力悬殊,2025年全球造船订单中美国占比不足0.5%。
而且美国的民用造船能力严重退化,工时成本达98美元每小时,是中国的4.3倍,造一艘集装箱船的报价是中国的6倍。
ACL航运公司CEO直言,加税会让集装箱运费从500美元涨到2500美元,企业只能迁出美国。
内外交困下,美方只能暂停调查,这场轰轰烈烈的制裁最终草草收场。
![]()
在2024年,韩华海洋斥资1亿美元收购美国费城造船厂,成为首个收购美国造船厂的韩国企业,这一动作直接对接特朗普的造船振兴计划。
2025年8月26日,李在明专程赴美,出席该船厂建造的国家安全多任务船缅因州号命名仪式,在签名册上写下期待韩美造船合作开启同盟新篇章的寄语。
为推进合作,韩华海洋不仅投入大量资金,还向美方提交相关数据,支持301调查,成为美国围堵中国的重要帮手。
![]()
但这场绑定很快引发危机,中方随即启动反制,将韩华海洋5家美国子公司列入制裁清单。
消息一出,韩华海洋股价单日暴跌8.2%,市值蒸发5000多亿韩元,企业高层连夜开会应对,韩国外交部派工作组赴华求情却无果。
彼时的李在明陷入两难,国内反对党指责他牺牲韩国利益讨好美国,合作受阻让其政治信誉岌岌可危。
就在他焦头烂额之际,中美休战的消息传来,中方暂停反制让韩华海洋得以继续从中国采购船用钢材、阀门等核心部件。
费城造船厂的订单㛑得以正常推进,3500亿美元的韩美投资协议也保住了,李在明的支持率随之回升,意外收获这场博弈的红利。
![]()
不过别看李在明这回堪称躺赢了一次,但透过这件事就能发现,还有很多难以化解的危机在等着他呢。
最核心的隐患是韩国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依赖,船用钢材、阀门等造船关键部件,造防务产品必需的稀土,以及制造业核心材料天然石墨,韩国90%以上依赖中国进口。
此前韩国尝试替代中国供应链,直接导致造船成本上涨10%,这个教训让韩国企业记忆犹新。
![]()
而且美国的工具化盟友策略,对韩国来说同样危险。
特朗普政府虽接受韩国投资,却要求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注入,还对韩国商品加征关税,汽车关税一度高达25%,即便谈判后下调至15%,仍让韩国企业承受巨大压力。
更何况,美方暂停调查只是权宜之计,一旦未来谈判破裂,美方随时可能重启制裁,届时韩华海洋将再次成为目标,李在明也会被拖入政治泥潭。
对李在明而言,接下来的一年窗口期至关重要。
如果继续绑定美国,跟着围堵中国,一旦制裁重启,不仅韩华海洋将再次陷入危机,其政治生涯也可能受重创;如果能推动韩国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或许能将偶然的好运转化为长久优势。
但现实是,韩国制造业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短期内难以改变,美国的政治压力也不会消失,这种两难处境考验着韩国的战略智慧。
这场暂停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特朗普是否会卷土重来,李在明能否守住红利,韩国如何平衡中美关系,都将影响未来的博弈走向。
但可以肯定的是,实力才是谈判桌上最硬的筹码,唯有认清大势、互利共赢,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