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2
购车时,谁不曾被宣传页上醒目的“极寒环境续航领先”、“三电系统终身保修”所吸引?这些字眼仿佛为消费者吃下一颗定心丸,让人误以为自己选到了技术领先、服务无忧的理想车型。
3
可深入细看才发现,“极寒”实际指的是气温维持在5℃到15℃之间的温和条件,“终身保修”也仅适用于首任且非营运用途的车主。那些决定权益归属的关键说明,往往被压缩成海报底部几乎难以辨认的小号字体,许多人在签署合同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早已落入精心设计的文字迷局。
4
你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经历?以为只是商家耍点小手段,自己只能无奈接受?
![]()
5
但你是否意识到,这种以大字号突出优势、用微缩文字隐藏限制条件的做法,并非简单的营销技巧,而是已触碰法律红线的行为?根据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此类误导性宣传构成欺诈,购车者完全具备依法主张全额退款的权利。面对如此明目张胆的侵权行为,我们还能继续选择沉默吗?
![]()
6
光鲜话术下的信任陷阱
7
翻开任意一家车企发布的宣传资料,映入眼帘的往往是“全球最强性能”、“同级唯一配置”等极具冲击力的标语。而真正影响决策的信息,则被悄然藏于页面边缘的细密排版之中。
8
某品牌宣称车身采用“2200 MPa超强度钢材”,实则该数值仅为材料命名标准,并未代表整车结构强度;标榜“三电终身质保”,却附加“仅限首任私人用户且不得用于商业运营”的严苛条款;甚至所谓的“低温续航第一”,其测试温度范围竟设定在5℃至15℃这一日常舒适区间,与公众理解中的严寒环境相去甚远。
![]()
9
业内知情人士坦言,这类操作已成为行业潜规则。而此类利用视觉落差制造认知偏差的手法,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早已泛滥成灾。
10
比模糊标注更令人震惊的是订单数量的虚增神话。新车一经发布,便高调宣布“上市72小时订单破万”,然而后续交付数据却长期停滞不前,真实转化率低得惊人。
11
更离谱的是,部分企业将支持无理由全额退还的“意向金”计入大订统计,使得本应体现市场真实需求的数据,彻底沦为吸引潜在客户和抬升资本估值的工具。
12
有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直言:“相信这些数字的人,注定会吃亏。” 因为目前既无统一的数据披露规范,也缺乏权威第三方机构监督,所有信息均由企业自行定义、自主发布。
![]()
13
消费者的体验最为直接:有人因“爆款热销”的假象冲动下单,结果等待提车的时间长达数月;有人发现车辆实际表现远低于预期,维权过程中却被当初不起眼的小字条款卡住喉咙,进退两难。
14
这种严重失衡的信息传递模式,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的双重侵蚀。
15
汽车不同于快消品,它承载着家庭出行的安全责任与长期使用的经济投入。一次受骗经历,不仅可能摧毁个人对某一品牌的信任,更会波及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
16
乱象根源
17
上述种种怪象的背后,是互联网思维跨界进入传统制造业所带来的逻辑错位。
18
来自互联网领域的新兴势力,在转型造车时照搬了手机、耳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推广策略,热衷于打造“饥饿营销”、“流量热点”和“数据奇迹”。
![]()
19
他们试图通过人为制造稀缺感、夸大初期预订量来刺激从众心理,进而推动销量增长。但在这一过程中,却忽略了汽车与其他电子产品之间最根本的区别——高度的社会协同性和安全敏感性。
20
一辆车上路,牵涉的不只是驾驶者本人,还包括乘客、行人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生命安全。这种公共属性决定了汽车行业必须以严谨、透明和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每一项技术参数与宣传内容。
21
一位公共传播专家指出:互联网带来的营销创新本应值得鼓励,但前提是不能背离产品本质与社会责任。
22
若车企沉迷于包装概念、炒作话题,却忽视核心技术积累与质量体系完善,最终只会陷入“声量高涨、口碑崩塌”的恶性循环。
23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短视行为正在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负向激励机制,导致整个产业生态持续退化。
![]()
24
当踏实研发、注重品质的传统车企因数据不够亮眼而遭遇资本市场冷遇,而擅长包装、热衷炒作的新势力却频频获得融资青睐,越来越多企业被迫放弃长期主义,转而加入这场低层次的竞争内卷。
![]()
25
返璞归真
26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问题不断暴露,监管机构与行业内部正联合启动系统性纠偏行动。
27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年初发布行业倡议书,明确呼吁停止发布易引发误解的周度销量榜单,倡导全行业聚焦技术创新与服务质量提升;
28
多个主管部门同步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打击虚假宣传、刷单控评、雇佣网络水军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
![]()
29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在积极推进《虚假营销行为认定办法》的立法进程,旨在建立清晰的违法界定标准,终结“违法成本近乎为零”的畸形现状。
30
这一系列举措如同精准施针的“退烧疗法”,正逐步遏制愈演愈烈的营销狂热。
31
与此同时,行业中理性声音逐渐抬头:一些车企主动取消“小订”模式,改为以实际交付量作为市场反馈依据;另有品牌致力于构建深度用户社区,依靠真实口碑实现销量稳步攀升。
![]()
32
这些成功案例充分说明,真正的市场竞争力无法靠数据注水或文字游戏维系,唯有依托可靠的产品实力与持久的用户信赖,才能赢得长远发展。
33
对于车企而言,与其耗费资源雕琢宣传文案,不如加大投入攻克电池衰减、智能驾驶算法优化、整车安全架构等关键技术难题。汽车的核心价值,终究要在千百次日常通勤、长途旅行中经受检验。
34
车身抗撞能力是否达标?冬季续航缩水是否可控?自动驾驶辅助能否稳定运行?这些问题才是普通用户真正关心的重点所在。
35
我国《广告法》早有明确规定: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准确、易于理解,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信息。任何企图通过玩弄语义规避法律责任的操作,终将在法律追责与市场淘汰的双重压力下付出代价。
![]()
36
结语
37
汽车产业的竞争,终将回归本质轨道。
38
当喧嚣的营销噪音逐渐散去,能够留在赛道上的,必定是那些专注于技术研发、坚持品质优先的企业。
39
消费者期待的不是昙花一现的“流量神车”,而是值得托付生命与家庭的安心座驾;行业需要的不是短暂的关注热度,而是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40
唯有摒弃浮躁心态,重拾匠心精神,回归安全、可靠、实用的造车初心,中国汽车工业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驶向更加稳健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