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淡忘的军功章
李义忠
今年10月在收拾证书时,褪色的军功章绒布盒鎏金已显斑驳,40年了,这枚尘封的三等功奖章依旧金光闪烁。它是我在雪域高原医疗生涯中救死扶伤的荣誉和证明。岁月流逝,当年医院首长给我授予军功章的场面,还有战友们鼓励的掌声依然历历在目……
——题记
![]()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参军走进雪域高原,从623部队到56190部队,再到第三野战医院,尔后的陆军第四十一医院。从战士、助理军医、成都军医学校学员、成都军区总医院进修学生、到临床军医。十多年了,不管工作单位如何变换,都能尽心尽力做好工作,取得优良成绩而很多次受到各级首长的嘉奖,就是没有立过功。
从入伍就做立功的梦,可立功并不容易,一是要有与众不同的成绩,即使在工作中做出了特别的贡献,也不一定立功,名额有限。所以,那个军功章似乎与我无缘。
1984年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西藏要大力开发能源,发展交通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由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四川、广东、山东和福建等9省市,国务院水电部、农牧渔业部、国家建材局等有关部门帮助西藏建设,这些工程号称“43项援藏工程”。涉及10个行业,总投资人民币4.8亿元。规定援建任务实行包干责任制,从设计、施工到设备安装、管理人员培训,确保竣工后即可投入使用并能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这次会议是继1980年第一次援藏工作会议后,举行的第二次援藏会议,是西藏建设和发展的又一次飞跃。上述省市的援藏工程,基本满足了20世纪80年代西藏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被称为西藏高原上的“43颗明珠”。
全国各省市对口支援西藏基础设施建设,各省市的各行各业人员纷纷进入西藏参与地方市政、民生工程。那年部队也启动了三年边防建设,包括部队营房建设。西藏各地区和部队掀起了建设高潮。
1984年是开门红,我们所在的山南地区,由广东省承担援建任务,包括地区所在地——泽当镇市政建设、下辖各县基础设施建设。
西藏军区辖区内各部队的边防建设,营房建设、边防道路修筑、边防工事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来自各省市的农民工大量进入西藏参与各地的建设工程。
![]()
20世纪80年代,西藏境内的医疗技术力量和技术,整体都与内地医院有较大的差距,部队医院条件相对来说好一点。我所在的陆军第四十一医院,除担负军队内部伤病员收治任务外,还承担着山南地区进藏参与建设的农民工伤病员的救治工作。
1985年正值三年边防建设高峰期,援藏人员和进藏民工的高原疾病与意外受伤在所难免,医院的伤病员收治量大幅增加,工作量骤增。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部队医院出现的收治高峰,山南地区各个工地送来的伤病员住满了病房,医院不得不临时加床,成为建院以来床位最紧张的时期,病房几乎爆满的情况。
那时,部队医院刚经历精简整编,医护人员编制减少,面对骤增的伤病员只能加班加点工作。地方工程建设中的受伤人员涌入,成为部队医院对外开放后面临的新情况。医院通过加密排班、提高床位周转率、减少医护人员休息时间等措施应对挑战,既锻炼了队伍,也提升了医疗技术水平。
地方市政与边防建设工程中,外伤病人占大多数,医院通过加床保障收治。治疗涉及骨折复位固定手术、外伤换药等,有的骨折伤员要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还有一部分下肢骨折的伤员需要进行牵引。对夹板外固定的伤员,需根据软组织肿胀消退情况调整固定带的松紧适度,有的伤员需要临床军医操作床旁移动X线机检查骨折对位情况。由于防护设备缺乏,医护人员工作量大,X线对医护人员的身体损害。
那时我正值年轻力壮,与其他医护人员一起起早摸黑泡在病房,频繁穿梭于医院的各个辅诊科室之间:去放射科看X线片、到供应室取手术包、在手术室做手术或在外科治疗室施行骨折外固定术,还要到检验科、超声室、心电图室了解辅助检查结果。回科室后给伤员交换敷料(俗称换药),在军医办公室处理医疗文书、书写病历、下医嘱、开处方、写手术申请及记录、查房并观察病情变化,同时参与急危重伤病员抢救、术后处置,还要外出参加抢救任务。
作为科室那时的骨干,每天查房、处理医嘱、书写病历和日志、还要参与手术和伤口处理,临时接诊处置,经常错过吃饭和睡觉,上下眼皮经常打架,实在累了就在办公室的长条木椅上短暂地休息一会儿。记得有位护士说:李军医在木条椅上睡着了手里还握着钢笔,桌子上还有没有写完的医嘱单……
特别是在病房中,我亲自为骨折伤员进行床旁X线检查,观察骨折对位及愈合情况。若对位不良需在X线直视下复位固定。当时伤员多,常需连续操作移动X线透视机,仅靠一条铅围裙和一副铅手套防护。为保证复位精准,戴铅手套碍事根本找不到是否复位的感觉,只有徒手操作,完全未考虑X线对身体的伤害。长时间接触后出现头昏眼花、面色苍白、全身乏力,有一次晕倒在病房。经检验科检查,血液白细胞降至4000以下。
![]()
医护人员少、收治任务重,连续工作一人顶三。科室领导和同事们十分关心我的健康,妻子更是担心身体拖垮,毕竟我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她下班回家后做好饭等我回去吃,有时候她实在没法就把饭送到科里来。外科主任郝玉瑛更是关怀备至,担心我身体出问题,建议我注意休息,她也分担部分工作,还把自己舍不得吃的奶粉拿给我调理身体。
1985年工作总结时,外科开展评功评奖活动,全科室人员评议推荐我立功。我至今还记得当年的工作总结上有这样一段话:经外科党支部研究:李义忠同志工作成绩显著,同意报请三等功一次。
1985年10月15日,经院党委研究决定,同意为我记三等功一次。奖章编号:8502。
立功授奖证书中是这样记述的:李义忠同志能够顾全大局,服从组织安排,正确对待整编中的去留问题。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科室人员紧张、医生短缺、病人增多、医疗工作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他积极主动地承担了大量医疗任务。坚决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坚持岗位责任制,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出色完成诊治、外出抢救及战备勤务等各项工作。
热爱本职工作,钻研业务技术,在医疗工作中尊敬领导、尊重科学、认真负责、虚心好学。对伤病员热情细心,态度和蔼,不分民族、职务高低,一视同仁。在危重伤病员诊治过程中,仔细观察病情、反复检查并查阅医学资料,进行鉴别诊断,明确诊断结果。积极参加科室急危重伤病员抢救工作,做到服从安排、不讲条件、不怕脏累,多次受到领导、同事和伤病员的一致好评。
在骨创伤伤员诊治期间,因骨折病人较多,该同志不顾X线对身体的伤害,坚持定期为骨折伤员进行X线检查,一度白细胞下降至4000以下,仍带病坚持工作。他以实际行动践行军队医院为伤病员服务的宗旨,传承优良传统,为医务人员树立了良好榜样。
这枚军功章静静躺在褪色的绒布盒里40年了,是我军旅生涯中唯一的一次立功。它却映照着1985年,我在医院病房、手术室、病床旁、边防救治伤病员而废寝忘食工作的场景。它记录着郝主任塞给我的那袋奶粉关怀;同行战友们的支持和鼓励;伤病员的信任和期望;还凝结着所有参与西藏建设者的体温,在雪域的寒夜里永远温暖。
军功章的背后,还有一直支持、关心我的妻子……: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李义忠:1972年12月入伍,先后在西藏军区56190部队和第三野战医院,解放军第41医院工作。多次参加军区医疗保健任务,到各军分区,各边防部队及边防哨所。常参加各边防部队进行抢救治疗工作。
![]()
作者:李义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