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石晟绮
深秋午后,一群孩子围着一处水池讨论得热火朝天,他们手中是自己动手制作的“水陆两栖船”——竹条搭成的框架还挂着水珠,螺旋桨仍在轻轻转动。课堂的组织者权威宇站在孩子们中间,专注地聆听着每一个声音。
从山东省实验中学国际部学生会主席,到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再转身成为扎根一线课堂的教师,这位“00后”的成长始终与“教育”紧密相连,期待将前沿的教育理念化作课堂里可触可感的温暖实践。
从“救场”到深耕
权威宇与教育的缘分,始于初三时一次偶然的“救场”。
“当时为了赚些外快,我在一家辅导机构‘打杂’,每天扫地、换水桶、取外卖是日常。”权威宇说,当时自己学习成绩不错,也摸索出了一些学习方法,有时旁听老师们讲课,会不自觉琢磨“怎么讲能更清楚”。某天一位英语老师请了病假,学生只能自己上自习,权威宇便自告奋勇地提议自己去给学生讲一讲。
权威宇抱着自己整理的英语笔记,给学生讲解了各类语法与知识点。没想到课后学生拉着家长说:“下次还要听权老师讲课。”“这堂‘意外’的课,让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学生。”权威宇感受到被学生“需要”的快乐,也发现了自己对于教育的喜爱。
高考后申请大学时,权威宇梳理过往经历发现,从组织校园活动到参与社会实践,自己做的事都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其纠结选什么专业,那不如就顺着这份擅长与热爱走下去。”
![]()
2018年,权威宇进入美国西北大学教育学院就读,开启了系统的教育学习之路,不仅主修教育学,还同时攻读心理学、社会学专业。
在校期间,他把每学期的学分选到上限,尽可能多地充实自己。三个专业的交叉学习,让他构建起多元的教育认知:心理学帮他读懂学生的认知规律,理解不同孩子的学习差异;社会学则让他从宏观角度理解现在一些先锋教育理念,看待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2022年6月,权威宇以全校前5%的优异成绩毕业,随后相继进入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攻读硕士、哥伦比亚大学研究 “天才与包容性教育”,一步步深化教育专业能力。
留学期间,他不仅专注理论学习,更积极投身教学实践:设计并实施项目式、人文社科类一线课程,多次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全英文沉浸式学习课程与营地活动;还加入美国科学协会(NSF)与西北大学合作研究院下属的The Distributed Leadership Study Lab,主攻美国中小学科学新课标(NGSS)改革背景下,学区、学校、教师与学生面临的实际挑战,用研究为教学实践赋能。“这段求学的经历,不仅让我接触到前沿的教育理念,更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路,让我对在一线进行教学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权威宇说。
被孩子“盼回来”的老师
“不是刻意选择回济南,而是这里有一群盼着我的孩子。”今年8月,权威宇回到了这座他从小长大的城市。早在大二时,他就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济南开设英文课、组建辩论队。“威宇老师什么时候再来上课?”“辩论队还会进行活动吗?”“创客工坊啥时候开?”家长的信任与孩子们的期待,成了牵引他归来的最强“引力”。
回国仅三个月,权威宇的教育实践便迅速落地,搭建起英语、科学两大核心课程板块,每门课都藏着“跨界融合”的巧思。英语课堂上,除了帮学生夯实校内知识、应对考试,他还计划引入了经美国教育部官方认可的原版教材,并带领团队推进“本地化改造”,让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科学课则彻底打破“课本局限”,以项目式学习为核心,从设计制作水陆两栖船到蘑菇种植,从研究建筑学到探索智慧农业,每一个项目都让孩子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我们不教孤立的公式,而是让孩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同时拓宽大家看世界的视野。”
“这个行业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会推着你接触新鲜事物,兴趣和新鲜感永远不会枯竭。” 在权威宇看来,教育行业的魅力在于 “永远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团队开发新课程的落地周期其实并不长,从有想法到付诸实践最快一周就能完成,“但前提是老师要先花时间去系统学习,才能把复杂的内容讲得让孩子听懂。”
![]()
近期,他设计的建筑学课程,成了孩子们追捧的“大热门”。“建筑与艺术”课上,学生们先“走进”世界建筑史,从埃及金字塔的神秘结构,到北京故宫的对称美学,了解每座地标背后的设计理念与文化故事;随后拿起木板、麻绳等真实建筑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构思、制作属于自己的“地标建筑”,把审美与创意融入动手实践。而“建筑与工程”课则更侧重科学原理,孩子们在搭建模型的过程中,接触物理力学、材料科学知识,直观感受建筑结构设计与力学平衡等内容的奥秘。
为了备好这门课,权威宇做足了“课前功课”:先联系国内外建筑学教授获取专业指导,再报名学习建筑学课程,花一个多月时间系统学习、通过考试并拿到学分证书后,才着手将专业知识拆解、转化为适合中小学生的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不仅要贴合孩子的兴趣与好奇心,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还要严谨对接这个年龄段该学、甚至能拓展的学科知识。”
目前,权威宇的泉清教育团队共有20余人,为上千名学生提供着形式多样的课程。“不管是求学时观察,还是工作后接触,我都知道公立学校老师们的辛苦,他们带着教育情怀默默付出,我们想在另一个维度做他们的‘帮手’,用多样化的课程和教学形式,与公立教育形成互补,一起让课堂更有趣、更有温度。”
“看见”每一个学生
“在西北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这些顶尖学府的求学经历中,最触动我的共同点,是贯穿始终的人文关怀——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爱、关心与支持,让我深刻意识到:教育者必须永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这份求学时光里生出的感悟,成了权威宇执教路上的 “指南针”,也让他的课堂始终带着“看见每一个学生”的温度。
在美国西北大学天才营任教时,一个名叫Charlie的男孩让他印象深刻。这个三、四年级的孩子,因总在教室里滑椅子、敲桌子,被不少老师和同学贴上了“捣蛋包”的标签,甚至被安排在教室角落,希望其“不打扰他人即可”。但权威宇没有简单定义这个孩子,经过多日观察,他发现Charlie其实十分需要他人的关注,“调皮”只是他表达困境的方式 —— 当遇到难题不知如何求助时,便用捣乱吸引他人的注意。
找到问题根源后,权威宇为Charlie量身定制了“支持方案”:制作“求助卡片”,清晰列出“查阅电脑资料”“找老师帮忙” 等四种解决问题的路径,帮他通过正确的方式寻求帮助;同时准备指尖陀螺,缓解他注意力分散的问题。短短一周,改变便清晰显现,Charlie不仅更加沉浸式学习,还成了首个完成“穹顶模型”制作的学生。结课后,Charlie拉着父亲的手兴奋地说:“这是我上过最棒的课!”
“孩子学到计算方法、几何知识、掌握团队合作技巧,这些都很有价值,但更重要的是,他能感受到‘被尊重’,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权威宇感慨道。
回到国内后,权威宇也遇到过类似的学生。一名初一女生因性格内向,总是沉默寡言,即便在辩论课上也从不发言。权威宇没有强迫她开口,而是先让她担任“倾听者”,充分发挥她擅长整合信息的优势,记录同学们的观点;之后又邀请她担任低年级课程的“助教”,负责部分环节的讲解。在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女生的自信心逐渐积累,不仅开始主动在课堂举手发言,还能牵头组织辩论小组。“教育的本质是关系,只有让孩子真切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他们才会愿意迈出成长的脚步。”权威宇说。
![]()
除了深耕线下课堂,权威宇还将教育的触角延伸至线上。此前,他发现不少青少年对社会敏感话题存在偏激认知,且多数家长、学生更习惯通过短视频获取信息,便决定打造线上分享平台。“我们希望用大家最易接受的形式,传递科学、严谨的教育理念。” 他介绍,目前短视频账号每周更新3至4条内容,涵盖家庭教育、英语学习、科学启蒙等多个方向。
“每一条内容都并非个人经验的随意分享,而是基于教育研究数据与前沿理念。”讲背单词,就结合人脑记忆规律,对比“字母死记硬背”与“自然拼读法”的差异;谈历史认知,会整理权威史料及来源链接,引导孩子客观看待历史事件。“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用专业力量,给家长和孩子多一份正向引导。”权威宇说。
“现在我有两个核心身份,一方面是国内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课程主管兼教师,另一方面仍是美国西北大学天才营的全职教师与课程设计师。因此,我每年会有4个月在美国做课程设计与教学,剩下8个月在国内推进课程落地。”谈及未来,权威宇坦言,教育会是自己长期深耕的核心方向,“我也希望未来几年,我们的团队能走出济南,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课程,也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把有温度、有质量的教育带给更多孩子。”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