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什么?在沽源,不同的人会给你不同的答案。
对蔬菜种植户来说,路是田间到市场的经济通道,是降低损耗、直接增收的财富纽带;对县城居民而言,路是连接工作与生活的城市动脉,是免费公交带来的便捷与舒心;而对远道而来的游客,路是驶向草原天路的风景廊道,是畅通无阻的诗与远方。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道路的定义,因人群而异,却共同印证着一个地区的发展脉搏与民生温度。“十四五”以来,沽源县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如今,7条国省干线、3条高速贯通全域,与首都经济圈紧密相连;145公里新改建的农村公路,让所有乡镇通达三级以上公路。这片昔日的“神经末梢”,正重塑为京津冀城市圈中的重要“区域节点”。
![]()
一条路,重塑区位发展格局
“以前跑沽源到北京,得凌晨两点出发,小心翼翼躲开坑洼县道,就怕误了早市。现在走二秦高速,中午装货下午就到,晚上还能回家吃上热饭。”跑了15年货运的孙志强,是沽源交通“大动脉”实现历史性突破的亲历者。
“十四五”期间,张石、张承、二秦三条高速公路在沽源境内织就了总长140.27公里的“高速网”,彻底结束了“沽源不通高速”的历史。以往到张家口市区需绕行3小时山路,如今1.5小时直达;进京时间也从“半天”压缩至“3小时通勤圈”,沽源真正融入了京津冀核心区。
国省干线的同步升级,让“大动脉”运行更为顺畅。2023年10月,省道S302张承界至沽源县城段通车,(货运司机)孙志强特地跑了个来回,赞叹不已。这条全县最长、投资最大的省道,已成为经济要道。此外,S301白土窑段的改建工程已全面开工,明年全线贯通后,将进一步织密路网,成为沽源对外的“形象路”。
更令人振奋的是太锡铁路的进展。沽源站主体已封顶,隧道已贯通,明年通车后,北京至沽源仅需90分钟。配套建设的综合交通枢纽,将实现多种交通方式无缝接驳。
“这条‘快车道’将彻底激活区域发展的脉搏。”县交通运输局负责人张一凡表示,这一枢纽不仅是交通节点,更是沽源对接更广阔天地的“桥头堡”。
![]()
一条路,实现资源的“价值变现”
“路通了,地里的菜才能变成‘金疙瘩’。”闪电河乡蔬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韩永丰算起账来:过去因道路颠簸,蔬菜损耗率高达15%;如今全程冷链运输,损耗率降到5%,每亩效益净增800元。
“十四五”以来,沽源累计投入1.67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45公里,并投资3.56亿元完成村街道路硬化325.55万平方米。目前,全县所有乡镇均通达三级以上公路,2000人以上村庄实现双车道覆盖,就连20户以上的自然村也全部实现道路硬化。
振兴大桥的建成通车,有效优化了县城空间结构。这座全长约504米的大桥,连通青年湖两岸城区,将东西城区通行时间由30分钟压缩至5分钟,成为县域新地标。
交通的“微循环”畅通,直接激活了乡村产业。草原天路沿线的民宿经营者史胜男深有体会:“道路改善后,自驾游客流量年均增长30%,2023年营业额突破了50万元。”他透露,夏季客房需提前一个月预订,“游客多了,村里的农家乐、小卖部都跟着增收,大家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为保障道路持久畅通,沽源全面推行“路长制”。“村里路长每日巡查,发现坑洼及时修,路边长草随时清,如今道路既平整又干净。”村民们说,路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护好,才能长久惠民。
一条路,彰显民生的“发展温度”
2023年实施的全民免费公交政策,成为沽源民生画卷中的亮丽一笔。通勤居民王婧算了一笔账:“每月能省下60多元交通费,配合实时查询系统,出行便捷度大幅提升。”
目前,全县已建成客运站12个、农村候车亭194个,开通农村客运班线19条、城乡公交线路5条,实现行政村公交全覆盖。“定时发车、定点停靠的公交模式,让我们农村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就医、办事方便多了。”白土窑乡王金马表示。
出租车服务也走向规范化,全县150辆运营车辆支持电话预约,有效保障了各类出行需求。游客张先生称赞道:“客运服务规范有序,配套的旅游导览服务也提升了出行体验。”
“从前觉得沽源偏远,如今交通便利了,感觉和外面的世界越来越近!”菜农韩永丰计划明年扩大种植规模,再添一辆冷链货车,“将来要让沽源的蔬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新起点,沽源的交通蓝图愈发清晰:太锡铁路预计2026年底通车,对接崇礼的旅游快线、通用航空等项目也在积极谋划。“未来,我们将继续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将沽源打造为京津冀区域的重要交通节点,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县交通运输局负责人郭金哲信心满满地表示。(王映华 赵晨阳 张晓磊 王晓曦)
【记者手记】
在沽源采访的几日,听得最多的话,是“路通了,啥都顺了”。从闪电河乡的菜田到草原天路的民宿,从县城的免费公交到建设中的太锡铁路站,每一处场景都在诉说着交通带来的巨变。
跟着菜农侯伟龙走进田间时,他指着刚装好车的蔬菜笑:“以前路不好,菜运到北京烂一半,现在冷链车直接到地头,损耗少了,钱包鼓了。”这话在民宿老板史胜男那儿也得到印证,他翻着预订记录说,路修好后,游客多到夏季客房要提前一个月抢订,村里的农家乐都跟着沾光。
最触动我的,是白土窑乡老人坐着免费公交去县城看病的场景。“以前去趟县城得倒两趟车,现在公交直接到医院门口,还不要钱。”老人的话朴实,却道尽了交通建设的民生温度。而在太锡铁路沽源站工地,看着即将封顶的站房,村民说“90分钟到北京”时眼里的光,更让人感受到这条路承载的发展希望。
沽源的路,早已不只是通行的通道,它是菜农的“致富路”、游客的“风景路”、老人的“便民路”。这场交通变革,不仅改写了沽源的区位标签,更把民生福祉铺在了每一段路上,让“神经末梢”的百姓,真切摸到了发展的暖意与未来的盼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