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舆论风暴曾将餐饮巨头西贝推至风口浪尖,然而时隔仅一个多月,市场对西贝的讨论却呈现耐人寻味的“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多地网友发帖称西贝门店闭店,引发了外界对其经营状况的猜测与担忧;另一方面,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核心城市,许多西贝门店在午晚餐高峰期已重回大排长龙的盛况,喧闹的客流与安静的闭店通知形成了鲜明对比。
面对外界的疑虑,11月11日上午,西贝首次在官方层面向公众作出集中回应。公司称,近期部分城市的闭店行为属于正常的经营调整。与此同时,西贝的开店步伐并未停歇,并承诺在年底前还将陆续开业8家门店。
![]()
闭店与开店,本是商业世界常态的新陈代谢。但因为调整的主角是西贝,进一步放大了外界的猜测和担忧。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公众对这家知名餐饮品牌在预制菜争议、价格质疑之后,如何重获市场信任的深切关注。
不过在过去一个多月来,西贝从喧哗的舆论场抽身,开始专注于自身的服务,它的自救,不是轰轰烈烈的战略转型,而是沉下心来,把“好吃”的战略执行得更彻底,把“烟火气”做得更浓郁,把“真诚”展现得更直白。
西贝的现状,是一个巨头在争议中反思、在调整中前行的故事,而它的故事走向,将由每一位走进门店的顾客,用脚投票来共同书写。
![]()
“闭麦”45天
贾国龙回归熟悉战场
过去一个多月对西贝而言充满挑战。舆情如镜,映照出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真实印像。面对这面镜子,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做出了关键决定:从喧嚣的舆论场中“闭麦”,转身扎进他最熟悉的门店一线。这并非逃避,而是一场战略回归。他深知,餐饮品牌的根基,永远扎在灶台、餐桌与顾客的互动之间。
更重要的是,在这段“闭麦”的静默期,西贝也向公众传递了多重信息——西贝在认真改进,愿意用行动而非言语跟消费者沟通。这标志着西贝危机应对的根本性转变:从个人化、情绪化的表达转向组织化、专业化的应对。
在“闭麦”以来的这45天,贾国龙的工作重心无比清晰:调产品、调门店、调服务。
![]()
一方面,他亲自带队,对核心产品的工艺进行了“手术刀”式的优化。例如,备受关注的莜面,在口感和浇头上做了更精细化的改良;一些经典菜品的分量和呈现方式,也根据反馈进行了调整。这一切的目标,是让“好吃”这个西贝的核心战略变得更加无可撼动。
而对于此前大家对于“现制”与“预制”的争论,贾国龙这段时间着力于提升门店的“烟火气”。他鼓励明档操作更加透明化,让羊肉现串、饺子现包、鸡汤现熬的过程,成为吸引顾客、建立信任的活广告。门店的氛围不再仅仅是整洁和标准化,而是注入了更多能引发情感共鸣的温度感。
在门店服务上,他重新强调“顾客在身边”的服务理念。这段时间,虽然贾国龙“闭麦”,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但是社交平台上有不少顾客晒出了其在西贝门店偶遇贾国龙的照片,照片中的贾国龙穿着工服在后厨与员工交流,从舆论场脱身,贾国龙回到了最熟悉的战场,他直接在一线门店获取信息、重塑品牌亲和力的过程。这种从上至下对服务的重视,正在逐步传导至每一位一线员工。
贾国龙的“闭麦”与“下沉”,是西贝此次自救行动中最具象征意义也最务实的一步。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押注在了品牌最本质的基石上。这仿佛在宣告:西贝不需要辩解,它需要用一碗面、一锅汤、一次真诚的服务,重新赢回顾客的心。
![]()
调价与发券背后的价值重构
可以看出,面对舆论和消费者的质疑,这个餐饮巨头并未坐以待毙,而是开启了一场由上至下、由内而外的静默自救。除了在自身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外,西贝也通过发放优惠券和菜品降价来展示自己的足够真诚。
面对“贵”的质疑,西贝的回应不是苍白地解释,而是一系列“刀刃向内”的调改。10月1日当天,西贝宣布菜品降价,此外,西贝阶段性发放大额优惠券,消费实付每满50元送50元代金券一张,满100元送2张、满150元送3张......相当于顾客花多少钱,西贝就再送多少钱。
![]()
从市场情况看,如今的西贝已经重回客流,在用餐高峰期,北京海淀华宇商场店中午排队时间达半小时;深圳益田假日广场店,晚高峰座无虚席;苏州龙湖商圈,取号等位的顾客挤满走廊;上海南京西路的店,也一度坐了八成......
从营销逻辑上讲,这波操作极为巧妙——它既抓住了消费者占便宜的心理,也借机重建了品牌的性价比印象。相比于口水战、声明信,西贝用最朴素的手段——价格,重建了市场连接。
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这意味着要打破原有的价格体系与运营惯性。然而,西贝证明了其作为一个成熟餐饮品牌的调整能力与执行效率。
首先,是产品的“价值回归”。西贝对数十款产品进行了价格与工艺的双重调整。这不仅是为回应市场呼声,更是一次主动的战略校准。有业内同行表示,作为一个拥有复杂供应链和标准化流程的正餐品牌,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大规模的产品工艺调整,其背后强大的研发、供应链和门店培训体系功不可没。
这恰恰证明了西贝的组织能力底盘依然坚实。调价不是简单的“降价”,而是通过优化成本结构、提升运营效率,力求让顾客感受到“物有所值”。门店里更足的“烟火气”,正是这种价值感最直观的体现。
不过,西贝的降价和发券动作也引发争议。外界有人认为,通过大力发券吸引顾客是一种损害品牌形象的短期行为。但西贝内部的数据,却揭示了一个不同的故事。据透露,在通过券包吸引来的客流中,高达70%是西贝的老顾客,而另外30%是新顾客。这一数据至关重要。
这个数据说明,西贝的基本盘,即那些真正认可其口味与品质的老顾客,并没有离开。他们理解网络上的争议,并愿意给调整中的西贝一个新的机会。发券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品牌发出的善意与回馈,有效提升了消费频次和忠诚度。
而对于那30%的新客,这次危机反而成为西贝一次重要的“拉新”手段。许多原本因价格顾虑而却步的消费者,借此机会第一次走进了西贝,亲身体验其产品与服务。如果体验良好,他们便有可能转化为新的长期客户。
正如一位店长坦言,其所在门店的周末客流较往年同期上涨了约20%。这证明,这一套“产品调价+精准营销”的组合拳,正在产生实效。西贝正试图将一次舆情危机,转化为与用户重新沟通、重建信任的契机。
![]()
西贝的未来
场景革命与信任重建
在餐饮业,最高级的竞争,是信任的竞争。西贝自救的终极武器,正是通过一场发生在门店的“场景革命”,来重建这种日渐稀缺的信任。
如今再走进一家西贝门店,很多人都会被明档里热火朝天的景象所吸引:羊肉在店员手中被新鲜地穿成串,肥瘦相间;一锅锅牛肉在灶上咕嘟咕嘟地翻滚,香气四溢;面点师傅正熟练地擀面皮包饺子、搓莜面鱼鱼……这些曾经藏在后厨的工序,被最大限度地前置到顾客眼前。
![]()
这不仅仅是为了营造“烟火气”,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信任展示”。在消费者对预制菜充满疑虑的今天,“现制”成为了品质与真诚的代名词。
羊肉串现串是对“真材实料”的承诺,击破了关于食材来源与品质的猜测;牛肉现炖是对“功夫慢炖”的坚持,那浓郁的香气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与工业化汤包形成了鲜明对比;饺子现包,是对“家常新鲜”的诠释,每一个手工饺子里,都包裹着家的温度与安心。
在西贝的门店中,曾经承诺20分钟上菜的沙漏被悄然取消,但是消费者面对等待时间更久却热气腾腾上桌的菜品,却多了几分安心。
这些真实的操作场景,构成了强大的“信任飞轮”。它们通过视觉、嗅觉等最原始的感官通道,直接向顾客传递信息——“看,我们用的就是这样的肉”“闻,我们的汤就是这样熬出来的”。这种沟通,比任何广告文案都更具说服力。
西贝正在通过这些一步步具象化的努力,试图唤回它的老客人。它似乎在说:“请回来亲眼看一看,亲口尝一尝,那个你们曾经喜欢的西贝,正在变得更好。”这个过程必然是循序渐进的,但它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回归餐饮的本质,用极致透明的操作和无可挑剔的产品,来赢回市场的信心。
编辑|蒙锦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