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的苏军,其大纵深作战理论曾创造出斯大林格勒战役、巴格拉季昂行动等经典围歼战例。
![]()
然而八十余年后的乌克兰战场,继承苏军血脉的俄军却深陷消耗战泥潭。
为何数量远胜于乌军的俄军失去了围歼乌军的能力?
且看下文分析。
一、战争形态发生了革命:从火力主导到信息主导
1991年海湾战争揭示的战争真理是:制信息权已成为现代战争的核心。
美军能够围歼伊拉克军队,因为实施了降维打击。
当时美军凭借卫星侦察、电子战和精确制导武器,对伊军实现“单向透明”,后者虽拥有百万陆军和数千坦克,却连敌军位置都无法掌握。
俄乌战场的现状恰恰是信息战僵局的体现:
双方电子战系统密度达历史之最,每公里前线部署超过3套电子对抗系统
无人机监控网络实现战场60公里纵深全覆盖
光纤网络替代无线电通讯成为主要指挥链路这种高度电子化的战场环境,使得传统大规模装甲突击如同“蒙眼冲锋”。
![]()
二、俄军信息战能力的结构性缺陷
尽管俄军拥有“克拉苏哈”、“摩尔曼斯克”等先进电子战系统,但存在三大致命短板:
体系整合能力不足:
俄军信息化装备呈碎片化部署,缺乏美军JADCTS式的联合数据链体系。不同兵种、部队间的信息共享常需依靠传统无线电甚至人工传递。
军民融合滞后:
乌军使用星链通信、商业遥感卫星和开源情报网络,而俄军直到2023年才大规模采购民用无人机应急。
正如俄前线士兵所言:“我们的大疆无人机比军用电台更可靠”。
精确打击短板:俄军精确制导弹药年产量仅相当于美军海湾战争时期月投放量,导致即使发现目标也难以快速摧毁。
![]()
三、战场“透明化”如何扼杀围歼战
传统围歼战需要达成双重包围:
物理层面切断撤退路线与补给线
信息层面隔绝敌内外联络
在俄乌战场环境下:
侦察无处不至:廉价商用无人机使战场监控成本骤降,乌克兰每日操作超过5万架次无人机,任何大规模部队集结都会在30分钟内被发现
打击即时化:M777榴弹炮从发现目标到炮弹落地仅需3分钟,海马斯火箭弹则缩短至90秒
后勤精确化:无人机引导的炮兵对补给车队毁伤效率比传统炮击高20倍
这使得“钳形攻势”尚未合围,突击部队就已遭精确火力重创。
2022年秋季哈尔科夫反击战中,俄军整建制部队因后勤线被切断被迫溃退即是明证。
![]()
四、从装备损耗看俄军战力衰减
俄军进攻模式的演变揭示其装备消耗轨迹:
2022年:坦克连级机械化突击
2023年初:装甲车加强步兵的“乌龟战术”
2023年夏:皮卡车载步兵的快速突击
2024年:摩托车甚至马车运输的步兵冲锋
2025年:红军城小队俄罗斯士兵的渗透战术。
这种退化背后是高达60%的装甲车辆战损率,以及每月损失近1000架无人机的技术消耗。
即便占领阿夫杰耶夫卡这样的要塞,俄军也需付出3:1的战损比,再无余力发展战役级胜利。
五、打破僵局的关键:制信息权争夺
现代战场歼灭战的实现条件已发生根本变化:
全域电磁压制:需同时阻断卫星通信、民用网络、长波无线电等多频谱通信
即时火力覆盖:对敌方支援火力的反应时间必须缩短至分钟级
持续战场监控:保持24小时不间断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
目前俄乌双方都只能实现“有限信息优势”——偶尔撕开对方信息迷雾,却无法维持持续透明。
这导致战场呈现“拉锯式透明”:交替获得短期信息优势,却都无法转化为决定性战果。
![]()
结论:未来战争的启示
俄乌战场的信息化僵局给现代战争带来重要启示:
制信息权已成为比制空权更重要的战场核心
民用技术军事化正在改变战争形态
消耗战模式可能成为信息化均势下的常态
正如军事学家所言:“未来的围歼战不再是对军队的合围,而是对信息网络的绞杀”。
俄军的困境警示所有军事大国:没有信息化支撑的机械化军队,终将在现代战场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