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11月10日讯(通讯员 郑璐 蒋淼童)“加油!再快一点,把‘烦恼’都扔出去!”“大家的手不要松,让‘同心圈’慢慢过!”11月8日,在北仑区学苑社区广场上,“港为天下先 海纳石榴情”民族团结运动会暨文化生活集市热闹启幕。各族居民欢聚在一起,参与“扔走烦恼”“一圈到底”“港口运输忙”等协作游戏,现场欢声不断。一旁的共富集市里,特色手工艺品和风味小吃吸引众多居民驻足,洋溢着融洽和谐的社区氛围。这场活动,是学苑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以微见著、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工作路径的生动体现,也为推进城市社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层样本。
![]()
润物无声,播撒融合种子
“以前总觉得民族工作离我们很远,参加了社区活动才发现,各族邻居其实就像一家人。”居民王阿姨笑着说。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学苑社区注重从“小切口”入手,把民族工作做到居民心坎上。
民族团结运动会中的“扔走烦恼”游戏,不仅是娱乐互动,更是社区搭建的情绪疏导平台,帮助居民释放压力、打破隔阂;“一圈到底”需要参与者手拉手传递圆环,全程不能松手,传递的是“团结一心、命运与共”的理念;“港口运输忙”通过协作完成任务,让参与者在互动中真切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这些活动形式虽简单,却贴近生活、深入人心,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理念转化为可感可及的实践。
![]()
“阿拉的节日”传统节日文化体验、“非遗里的学苑”手作课堂、民族风俗风情展……社区除了搭建居民互动交往平台,还通过构建“1+11+N”网格体系健全社区“微组织”,依托“共富直播间”“青创·同行”创业联盟拓展“微平台”,打造“石榴籽一家亲”等品牌项目丰富“微项目”,借助“碶上集·苑生活”整合社会资源优化“微服务”,让民族工作既有精度,更有温度。
![]()
搭台架桥,培育共生土壤
80平方米的“小树林”书屋、200平方米的居民会客厅、150平方米的社区健身房……学苑社区通过精心打造一批嵌入式服务空间,开展年均百余场养生课堂、读书分享、健康义诊等活动,使社区从单纯的办事场所,转变为居民心中“最愿意来的地方”。“我们把有限的空间打造成居民喜爱的互嵌式阵地,秘诀就是问需于民、因需而设。”社区党委书记胡碧慧表示。今年,社区回应居民创业需求,将广场边角地带改造为“如苑共富集市”,进一步拓展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集市摊主中,既有传承非遗的“老匠人”,也有试水创意经济的“新创客”。达斡尔族居民推出内蒙古烤肉,古玩爱好者开设“古钱币故事角”,宝妈展示海娜手绘……所有服务项目都源自“居民所想、所创、所需”。如今,这里不仅是创业孵化地,更成为居民互动、参与治理的联结带,日均20余位居民以志愿者、摊主代表、技能达人等身份参与社区事务,形成“巡逻有志愿者、议事有摊主代表、服务有技能达人”的多元共治格局,真正实现“阵地建在居民身边,治理落到居民心间”。
开花结果,共享共富甘甜
在文化活动的共富集市上,达斡尔族居民张红娃的“红娃额吉”摊位吸引了不少回头客,来自内蒙古的特色产品广受好评。
![]()
“自从通过社区的共富直播间尝试直播带货,产品销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张红娃说。去年,她在社区的鼓励下开始创业,并依托街道“青创·同行”创业创新平台不断成长,逐步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建立起稳定的供应链。“上个月光集市收入就有五千多元。”
张红娃的故事,是学苑社区以“小切口”推动“大共富”的缩影。“共同富裕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要帮助每一位居民解决实际困难、实现个人发展。”胡碧慧说。为此,社区针对居民创业就业需求,推出了一系列精准举措:联合“社区合伙人”设立“零工驿站”,拓宽就业渠道;开设直播运营培训课程;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法律问询服务;定期组织“异业合作”创新创业沙龙,让成功创业者分享经验,带动更多居民增收。
从一场文化活动、一个共富集市,到一个创业故事,学苑社区通过“以微见著、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实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让民族团结在基层扎根、开花、结果。未来,学苑社区将继续深化民族工作,不断探索城市社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新路径,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