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杨宝黎(右一)利用车载便民法庭进村入户做调解工作。冯琨麟 摄
秋天的田野,稻穗低头、玉米金黄,山风掠过,20亩集中连片的土地掀起金浪。
村支书兰传东站在田埂上,捧起一把沉甸甸的稻粒,笑得合不拢嘴:“搁去年,这片地还荒得能藏兔子,现在一亩能收大几百元,全靠法院把‘法’种进了地里!”
李大爷把草帽往后一掀,插话道:“法官不光帮我们要回租金,还把‘命根子’变成了‘钱袋子’,这丰收的稻谷里藏着法治的甜!”
短短一年,撂荒地咋就成了“聚宝盆”?
时间回到2011年,重庆某食品有限公司租下村里20亩连片田种植“订单香菇”,并向村民承诺了土地租金。到了2023年,公司因市场困难濒临破产,租金一拖就是一整年,地里的草比人高,撂荒的田里长满了“失望”,有人蹲在田埂上抹泪:“地荒了,心也荒了。”
多次催要租金无果后,2024年3月,村民联名写信到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法院,要求解除合同、给付租金。
“该案并不难判,可判完怎么执行?农民拿不到钱,地还是荒着,矛盾只会像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南川区法院立案庭庭长杨宝黎在阅卷后,发现被告公司已名存实亡,账户余额所剩无几,他决定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实质化解矛盾。第二天,5G“车载便民法庭”驶进村口大槐树下,横幅一拉——“人民法院调解直通车”。
特邀调解员抱着一摞农村土地承包法知识小册子,用地道的方言吆喝:“叔叔孃孃,都过来摆哈龙门阵,法院今天不是来审人,是来救人!”一句话,把大家逗笑了,也悄悄撬开了村民紧闭的心门。
调解过程并不顺利。该食品有限公司老板王某低头叹气:“不是不想给,是真没钱。”农户们则情绪激动:“没钱就把地还给我们!”“草比人高了,咋个种?”“孩子上学等钱交学费哩!”现场火药味十足。
面对僵局,杨宝黎掏出一张卫星遥感图,指着一片碧绿说道:“大家看,隔壁村把撂荒地集中流转给村集体,改种油菜、搞农旅,去年人均分红两千八百元。既然公司种不下去,咱们能不能让土地‘嫁’给更合适的‘婆家’?”
话音落下,人群渐渐安静下来。农户老王掐灭烟头:“法官,你的意思是,让村集体把地收回去统一种?”
“对!”杨宝黎点头,“租金先由村里垫付,再把地整合‘小田变大田’,引进龙头企业,农户不仅能拿租金,还能挣工资、分红。”
调解员趁热打铁:“我娘家就在隔壁村,去年这么干,老头老太每天在地里唱山歌,月底数钱笑得合不拢嘴!”一句话,又把大家逗乐了,心里的秤砣悄悄往“和解”那头滑。
为了让“纸面权利”变成“真金白银”,南川区法院组织法官、调解员、村干部和农户代表反复修改合同,前后七易其稿。法院还协调镇党委,多方筹措,终于把第一笔租金凑齐。
2024年8月15日,村里院坝里摆起长桌宴。桌上没有山珍海味,只有西瓜、玉米、老荫茶,却比过年还热闹。村民李某代表38户农户按下红手印,村集体负责人当场把租金递到大家手里。
那一刻,有人红了眼眶,有人笑出了声,更多人把掌声送给了那辆巡回审判车——它是一座流动的“小法庭”,也是一辆载满希望的“大篷车”。
又是一年丰收季,在蓝天白云、连片金黄的色彩映衬下,山村愈发的美丽,土地的旧貌换新颜让村民的笑容也愈发灿烂。大家在收割的间隙,还会谈起那个把法条说成“火把”、把“法庭”开到家门口的年轻法官;也会想起自己按下的红手印——那是和解的印记,更是与法治中国同频共振的心跳。
来源:人民法院报·2版
记者:刘洋 | 通讯员:蒋佳凡
责任编辑:刘洁 盖峰 | 联系电话:(010)67550827 | 电子信箱:pinglun@rmfyb.cn
新媒体编辑:陶羽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