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十一期间,汽车圈传出了一则新闻:京东推出了一款名为“国民好车”的车型,以1元起拍,最终成交价超过7800万元。再联系之前京东的一系列动作,有不少人在猜测京东是不是要进军造车领域?
![]()
不过,京东倒是很快给出了明确回应:不造车。但这并不意味着京东在汽车行业无所作为,相反,从与广汽集团、宁德时代的合作,到养车服务、物流支持乃至出海布局,京东正以另一种方式深度参与汽车产业。在此之前,华为已经作为科技企业的代表,虽不造车,却通过智能技术在汽车产业链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而京东的方式,或许是要利用自身电商巨头的优势,在汽车销售与服务模式上开拓一个新领域。
电商基因注入汽车销售
京东在汽车领域的首次高调亮相,聚焦于一款名为“埃安UT super”的车型。这款车由京东、广汽集团和宁德时代三方联合推出,但京东的角色并不是制造商,而是渠道方和用户画像的提供者。这种分工体现了京东的务实策略,利用自身在零售领域的核心能力,而不是加入重资产的汽车生产。京东将长期以来在电商领域验证的“正品低价”逻辑,复制到汽车销售中。这款车型定位为“国民好车”,强调亲民价格与可靠品质,电池租用购买价仅为4.99万元,整车售价区间在10万至12万元之间,瞄准了大众市场。
![]()
京东在合作中主要承担用户需求分析和独家销售任务,例如,通过平台积累的消费数据,京东能够识别用户对电动汽车在续航、空间和智能化方面的偏好,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制造方,从而影响产品设计。同时,销售环节完全线上化,消费者可以在京东平台完成看车、预约试驾、配置选择甚至支付流程,仿佛购买一台家电那样简单。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汽车的购买门槛,也缩短了传统汽车销售的多层环节,让价格更加透明。
![]()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选择了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以降低风险。广汽集团负责整车研发与生产,宁德时代提供电池技术与换电网络支持。这种分工让各方能发挥所长,京东则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部分——连接用户与产品。这种“轻资产”介入方式,与小米、华为等科技企业的路径形成鲜明对比,既避开了巨大的资金投入,又快速在汽车市场找到了立足点。
然而,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由于不参与核心的研发与制造,京东对产品质量、供应链节奏和核心技术演进的话语权相对有限。一旦合作车型出现重大的产品缺陷或交付延迟,即便问题出自制造端,依托平台销售的京东其品牌信誉同样会遭受连带打击。这种“依赖伙伴而非掌控流程”的模式,是轻资产模式背后的潜在风险。
从养车到出海:京东的汽车版图
京东在汽车领域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早在2010年,京东便上线了汽车用品频道,之后逐步扩展至整车交易、后市场服务等领域。2022年,京东将原有的“京车会”升级为“京东养车”,在全国拥有超过3000家自营门店和4万家合作门店,形成了一张覆盖广泛的养车服务网络。这些门店不仅提供保养、维修等基础服务,还承接新能源车的充电桩安装、电池检测等专项业务,成为京东汽车生态的重要线下支点。
![]()
除了后市场服务,京东还通过物流业务切入汽车供应链。京东物流与长安凯程等企业合作,共同探索城市智慧物流车辆的设计与开发,甚至计划生产新能源无人驾驶车型。京东物流还宣布,未来五年将采购大量无人车和无人机,用于提升物流效率。这些动向显示,京东正从汽车销售向后端的供应链、物流和服务环节延伸,构建起一条完整的产业服务链。
但这张庞大的服务网络同样面临挑战。首先是服务的标准化问题,数千家自营与合作门店能否提供统一、高质量的服务体验,是一个巨大的管理难题。其次,对于“国民好车”主打的换电模式,其便利性高度依赖宁德时代换电站的密度。尽管规划宏大,但截至2025年底1000座换电站的规模,与头部换电品牌相比仍有差距,在三、四线城市的覆盖不足可能成为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短板。
![]()
在助力中国车企出海方面,京东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京东物流与小鹏汽车在迪拜合作建立了中东地区最大的汽车备件中心,存储超过千种配件,支持小鹏汽车在当地的售后服务。京东的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帮助车企快速响应海外市场需求,提升了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种“生态出海”模式,不仅扩大了京东的业务边界,也为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提供了新的支持。
京东的这些布局,都建立在它的核心优势之上:庞大的用户数据和成熟的零售基础设施。京东平台拥有超过6亿活跃用户,这些用户的消费行为数据为汽车产品设计、营销和服务提供了精准指引。同时,京东的线上渠道与线下服务网络结合,让汽车消费从单一的购买行为,扩展至“买、用、养、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这种综合服务能力,正是京东区别于传统车企和其他科技公司的独特价值。
京东通过多层次的布局,逐步在汽车行业站稳脚跟。而它的这种方式,与华为等科技企业在汽车领域的路径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明显差异。两者都选择不直接造车,却以各自擅长的方式深度影响汽车产业。
华为与京东:两条不同的路径
华为在汽车行业的角色定位十分清晰:作为技术提供者,而非汽车制造商。在京东合作的“埃安UT super”车型上,搭载了华为的云车机技术,依托华为的云端算力,支持大型游戏和视频流畅运行。华为通过提供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软硬件解决方案,与多家车企建立合作,将自身的技术能力嵌入汽车产品中。这种方式让华为避开了造车的重资产投入,同时将其在通信和计算领域的优势转化为汽车智能化的核心动力。
![]()
与华为不同,京东的切入点更偏向商业渠道和用户服务。京东利用其电商平台的流量优势和数据洞察,帮助车企更精准地定位产品,并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网络,降低汽车购买的复杂度。例如,在“国民好车”项目中,京东通过用户投票活动收集消费偏好,直接反哺车型的配置设计。同时,京东养车网络为车主提供后续的保养、维修服务,解决了传统4S店服务覆盖不足的问题,尤其在下沉市场展现了独特价值。
两者的模式都反映了互联网企业进入汽车行业的共同趋势:发挥自身长处,填补产业链的特定环节。华为聚焦技术赋能,通过智能化升级提升汽车的产品力;京东则侧重商业赋能,通过渠道创新和服务整合优化汽车的流通与体验。这两种路径并无高下之分,而是基于各自基因的自然延伸。华为的技术驱动和京东的用户驱动,共同丰富了汽车产业的生态多样性。
![]()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华为和京东的入局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传统车企可以借助外部力量补足短板,更快地响应市场变化。华为提供技术支撑,京东提供市场通道,两者都帮助车企聚焦于自己最擅长的制造环节,形成更高效的分工协作。这种变化正在改变汽车行业的竞争规则,从单一的产品竞争转向生态与服务的综合竞争。
车叔总结
京东以零售商的角色深入汽车领域,通过整合渠道、数据和服务,打造了一种新的汽车消费模式。它与华为各自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证明了在汽车行业,并非只有造车才能创造价值。京东的方式,是基于其零售根基的必然选择,也是其对汽车产业未来的独特理解。京东这次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商业模式的精巧,更取决于其能否与制造伙伴建立持久、平衡的互利关系,以及能否真正克服服务落地中的重重挑战。随着汽车与更多产业的融合,这种多元参与的方式或将引领更多企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