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说着“不造车”。
转头拉广汽、绑宁德时代、推“国民好车”、注册Robotaxi商标,动作一套接一套。
![]()
可细看才发现,刘强东压根没打算造壳装芯。
而是把整车厂当工厂、电池厂当供应商、用户当数据源,自己稳坐中间攒局收网。
这不是跟风造车,而是一场用电商逻辑重构汽车消费的精准卡位。
![]()
别人拼制造,他拼连接。别人赌生死,他控节奏。
雷军押上身家搏未来,刘强东却只用一张订单撬动整个链条。
这哪是造车?分明是借车造生态。
![]()
大家好呀,小汉这篇观察,就从京东“造车”这出戏说起。
2025年11月,当“国民好车”在京东平台正式开售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刘强东终于下场造车了。
![]()
毕竟,从官宣合作、试驾内测到新车发布。
整个节奏快得像一场电商大促,连1元起拍的噱头都安排上了。
但很快,京东就澄清:我们不造车。
![]()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绕—既然不造车,那为什么还要联合广汽、宁德时代推出新车?
为什么注册“Joyrobotaxi”商标?为什么十年来不断投资蔚来、布局养车、上线整车平台?
其实答案很简单:刘强东压根没打算复制雷军的路。
![]()
小米是All in造车,从工厂建起、三电自研,把汽车当成手机来打。
而京东的选择更像是一场“资源整合局”—不碰制造,不碰电池。
只负责把用户、车企和供应链串起来,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参与这场汽车产业变革。
![]()
这不是临时起意,也不是蹭流量玩票。
是基于京东十年布局、自身优势和行业现实做出的战略选择。
![]()
要理解这一点,得从三个维度来看:
京东到底在做什么、为什么不做整车、以及它真正想赢的是什么?
![]()
轻资产攒局
京东这次推出的“国民好车”。
本质上是一款由广汽制造、宁德时代提供电池、京东负责定义需求和独家销售的车型。
![]()
车是埃安UT的换电版,电池租用版4.99万元,整车购买8.99万元,主打下沉市场。
支持99秒极速换电换电,还捆绑了车衣、养护等服务套餐。
![]()
这种模式,业内称为“反向定制”—先有用户数据,再有产品设计。
京东手握6亿活跃用户,能精准知道哪些人关注续航、哪些人看重空间、哪些人愿意为换电买单。
这些洞察直接反馈给广汽,让制造端少走弯路。
![]()
这招其实在手机行业早就玩熟了。
过去几年,京东和OPPO、荣耀、努比亚等品牌合作推出过“京东定制版”手机。
配置微调、价格优化,销量往往不错。
![]()
现在不过是把这套逻辑搬到汽车上。关键在于,京东全程不碰生产线。
广汽负责车身、底盘、装配,宁德时代负责电池包和换电网络,京东只干两件事:
一是卖车,二是服务。
![]()
线上下单、预约试驾、金融分期全在APP里完成。
线下则靠3000多家自营养车门店和4万多家合作网点承接售后。
这种“轻资产”打法,极大降低了风险。
![]()
造一辆车动辄几十亿投入,周期长达三五年,稍有不慎就是巨额亏损。
京东只需调动现有资源,几乎零新增固定资产,就能切入汽车消费链条的核心环节。
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能快速验证市场。
![]()
如果“国民好车”卖得好,后续可以复制到更多车型。
如果反响一般,也不会拖垮整个集团。
相比之下,小米汽车一旦出问题,直接影响公司生死。
![]()
避开红海陷阱
刘强东不是没想过造整车。
早在2021年,京东就和天际汽车合作推出过ME5 PLUS。
![]()
但那款车最终销量平平,天际也陷入经营困境。
这段经历或许让京东看清了一个现实:乘用车市场已经没有“蓝海”可言。
![]()
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52%,意味着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是电车。
特斯拉降价、比亚迪冲量、新势力内卷,连传统合资品牌都在拼命转型。
在这种环境下,一个没有制造经验的互联网公司贸然入场,无异于火中取栗。
![]()
雷军敢All in,是因为小米有成熟的硬件生态、供应链管理能力和品牌号召力。
即便如此,SU7上市后仍因软件缺陷召回近12万辆,损失超2亿元。
![]()
而百度投资的极越汽车,烧了近百亿,最终难逃停摆命运。
京东的选择很清醒:与其在红海里拼刺刀,不如找别人忽视的缝隙。
![]()
于是,它把重心放在两个方向:一是物流场景的无人轻卡,二是汽车消费与服务生态。
今年7月亮相的京东物流VAN无人轻卡,载货24立方米,续航400公里,L4级自动驾驶。
专攻“仓库到前置仓”“区域仓到门店”的中短途干线运输。
![]()
这个细分市场顺丰做不了(载重太小),菜鸟覆盖不到(续航不足)。
传统物流公司又缺乏技术能力。
京东正好用自己的物流网络+自动驾驶技术填上空白。
![]()
而在消费端,京东也不追求“颠覆”。
它不喊“重新定义汽车”,而是强调“买车像买手机一样方便”。
通过简化流程、透明定价、捆绑服务,降低用户的决策门槛。
![]()
尤其对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来说,去4S店看车麻烦、议价复杂、售后不透明。
而京东的线上模式反而更省心。
![]()
这种差异化策略,让京东避开了与小米、华为、蔚来等玩家的正面冲突。
转而在自己熟悉的零售和服务领域建立护城河。
![]()
生态才是终局
如果说“国民好车”只是京东汽车战略的一角。
那么它的真正野心,其实是构建一个贯穿“买-用-养-换”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
早在2015年投资蔚来时,京东就在试探汽车领域的可能性。
![]()
之后十年,它一步步搭建基础设施:
2018年上线整车交易平台,2021年成立汽车事业部,2022年升级“京东养车”。
2024年拿下比亚迪售后大单,2025年联合宁德时代建换电站。
![]()
如今,这个生态已初具规模。
用户可以在京东APP上看车、下单、申请贷款。
提车后,保养、换轮胎、装充电桩都能通过“京东养车”解决。
未来车辆报废,还能参与以旧换新计划,整个过程无需离开京东体系。
![]()
更深远的布局还在Robotaxi。
今年5月注册的“Joyrobotaxi”商标,暗示京东可能将无人配送技术延伸至出行领域。
京东物流的无人车已在北京、广州等地运行多年,积累了大量城市道路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脱敏后,可用于优化自动驾驶算法。
![]()
再加上京东APP日活超1.3亿,天然具备流量入口优势。
想象一下用户在车上刷京东,看到生鲜促销一键下单,到家前商品已由无人车配送至小区驿站。
这不仅是卖车,而是把汽车变成移动消费终端。
![]()
这种思路,和华为“帮助车企造好车”、小米“自己造好车”完全不同。
京东不追求控制硬件,而是通过服务和数据,把汽车纳入自己的商业闭环。
只要用户在买车、用车、养车过程中依赖京东,平台的价值就稳了。
![]()
当然,这条路也有挑战。
比如,如何保证合作车型的质量?万一出现安全事故,消费者会不会怪罪京东?
线下门店能否支撑新能源车的专业维修?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验证。
![]()
但至少,京东没有盲目跟风。
它清楚自己的优势不在制造,而在连接—连接用户与产品,连接消费与服务,连接数据与场景。
在这个意义上,刘强东的“造车”,从来不是为了造一辆车,而是为了再造一个生态。
![]()
回看整个事件,京东的“造车”更像是借势而为的一次战略落子。
它没有雷军那种“All in”的悲壮,也没有华为那种技术输出的高冷。
![]()
而是用最务实的方式,在汽车产业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不造壳,因为壳有人造。不装芯,因为芯有人供。只攒局,因为局只有京东能组。
![]()
这或许就是刘强东的答案:
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比谁更炫酷,而是比谁更懂自己该赢在哪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