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经济广播
![]()
当你走进商场,看到一件标价5000元的外套现在打三折,只需要1500元。尽管可能原本预算只有1000元,你却忍不住心动——这就是锚定效应在悄悄影响你的决策。那个原价5000元,就像一只看不见的“锚”,把你的价格预期牢牢固定在了高位。一篇文章带您了解什么是“锚定效应”。
什么是锚定效应?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研究发现: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过度依赖最先获得的数字信息,即使这个信息与当前决策无关。
这个最先出现的数字,就像船锚一样,把我们的判断固定在某处:
· 商场标“原价2999”,现价999——让你感觉省了2000
![]()
· 面试时先说要2万,最后谈成1万5——让HR感觉“赚了”
![]()
· 房价标800万,成交750万——让买家感觉“砍价成功”
![]()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心理锚点
消费陷阱:从不说“贵”
· 咖啡店:大杯35元,中杯28元→你觉得中杯“划算”
· 手机套餐:199元套餐旁放399元套餐→199元显得“亲民”
· 健身房:年卡5000元,旁边季卡2000元→年卡突然“超值”
![]()
职场博弈:谈判的艺术
· 求职者:期望薪资1万,开口要1万3→最后1万2“双赢”
· 谈合作:预算50万,先报方案80万→砍到60万“达成目标”
· 绩效评估:自评90分,经理打80分→你觉得“还不错”
![]()
投资误区:被套牢的股民
· 股票买在100元,跌到60元不愿卖→“等回到100就卖”
· 房价最高800万,现在600万觉得亏→“巅峰价格”成了心锚
· 基金净值1.5时买入,跌到1.0不敢补仓→被初始价格锚定
![]()
为什么我们总被“第一印象”绑架?
大脑的认知捷径
面对复杂决策时,大脑会选择最省力的方式:
· 需要一个参照点
· 最先出现的数字最容易被抓取
· 后续调整通常不足
信息的不对称
· 我们不知道商品的真实成本
· 不清楚市场的合理价格
· 只能依赖商家提供的信息
损失厌恶心理
· 害怕买贵了“吃亏”
· 担心卖便宜了“后悔”
· 锚点给了我们安全感
破解锚定效应的三个方法
1. 建立自己的价值坐标系
· 买房前:了解小区半年成交价,不是挂牌价
· 购物前:查历史价格,不看“原价”
· 谈薪前:调研行业水平,不被HR“画饼”
2. 主动设置反向锚点
· 砍价时:先出一个偏低但合理的价格
· 谈判时:准备多个对比方案
· 决策时:故意忽略第一个数字
3. 延长决策时间
· 遇到“限时优惠”先离场
· 大额消费强制等待24小时
· 收集更多参考信息再决定
商家也在被你“锚定”
聪明的消费者也会反向利用锚定效应:
· 在奢侈品店看高价商品,让普通品牌显得“平价”
· 先看高端楼盘,让目标小区显得“超值”
· 报更高预算,让心仪产品显得“性价比高”
当下次看到“原价3999,现价999”时,请先问自己:如果没有那个原价标签,我愿意为这个产品付多少钱?打破别人设置的锚点,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才是理性决策的开始。
真正的聪明人
不是不会受到锚定效应影响
而是懂得在自己被锚定时
能够意识到并主动调整
这或许是这个信息爆炸时代
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