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学霸养成记
今日学霸
涂镇滔
合肥市第九中学2025届毕业生
![]()
现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
01
学习经历
刚踏入合肥九中“杨武之班”时,我是带着几分侥幸和巨大不安的。周围的同学谈论着提前预习的内容,而我却还没意识到这些。第一次月考,我的名字牢牢钉在成绩单的尾部,数学和语文双双不及格。那种被严谨学风吹得无所遁形的窘迫,我至今记忆犹新。伴我走过高中三年的,是“倾听”“感受”与“思考”。
01
学习的起点,始于被迫地“倾听”
数学老师周毅的课,对我曾是种折磨。他几乎不用PPT,要求我们必须手写笔记,每节课前的“抽背笔记”环节对我来说更是如坐针毡。我永远忘不了那次他点到我的名字,我站起来却哑口无言的瞬间。周老师没批评我,只是平静地说:“笔记不是抄板书,是跟着我的思路走,把逻辑理顺。你坐下,今天放学来找我。”
从那以后,我被迫开始真正地“倾听”。我发现自己之前只是在“听声音”,而不是“听知识”。我学着跟上周老师的思路,笔记从照单全收,变成了有选择的记录、有逻辑的梳理。这个过程痛苦且缓慢,但当我第一次完整背出笔记内容,看到周老师微微点头时,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踏实。
英语老师张黎的全英文课堂则是另一座大山。起初我完全是在听天书,只能靠猜。但是我没有自暴自弃,听不懂,那我就多听,我开始让英语音频作为我日常生活的背景音,有空就想想这些词是什么意思,用最笨的方法,一个词一个词地抠。慢慢地,“天书”变成了能理解的句子,慢慢地我掌握得越来越多。在这里,我学会了真正的倾听——不仅是听,更是理解与内化。
02
学习的路上,温暖在感受中“流淌”
我的自卑,在同学们课间热烈的讨论中被放大。同桌在讨论一道物理题时,主动转过头问我:“你怎么想的?我们一起想想。”那句“一起想想”,让我鼓起勇气说出了我的看法。从那以后,我慢慢融入了下课围成一圈讨论的队伍,从只听不说,到敢于提问。我发现,“杨武之班”的空气里,除了竞争,更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互助。这种情谊,陪伴我度过漫长的高中生活。
更让我感动的是班主任王佳老师润物细无声的关怀。她知道我基础差,心理压力大,从未在班上公开批评过我。相反,她会在周记本里写下长长的鼓励,会在那个暑假我们入学前,特意在给我安排的座位旁多放了一盆绿萝,说“新教室,有点植物心情好”。跨年晚会,她悄悄在我文具盒里放了张卡片:“看到你的努力,每一步都算数。”这些细节,成了我黑暗中摸索时最温暖的光。
03
学习的升华 源于“思考”指引的方向
真正让我开窍的是两位生物老师。吴志军老师用他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让我第一次发现,知识本身可以如此迷人,学习不只是为了分数。而年轻有为的程慧老师,则用她风趣幽默的课堂和自身的奋斗历程,让我看到了一个通过不懈探索就能抵达的精彩世界。他们让我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我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三年,我从一个迷茫的差生,到最终考上理想的大学,并非神话般的逆袭。它是由周老师的严谨、张老师的坚持、王老师的温暖、吴老师和程老师的启蒙,以及同学们每一次“一起想想”的援手,共同铺就的道路。
02
学习经验
语文: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它考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素养、思维和表达。
一、把阅读当成“刷朋友圈”一样轻松。不必把阅读当成是一项任务来完成,可以利用课前、饭后、睡前这种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除了碎片化阅读,还可以每天花几分钟浏览一下《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等官方公众号的文章,这不仅能够积累作文素材,同时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有深度更有逻辑地评述一个观点,有效提升了我的议论文写作水平。
二、素材积累生活化。可以不用死记硬背素材本,而是将素材本看作一个灵感库。可以是将一次与老师的交流,一次观察美景的感悟,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作文素材。除此之外,看完一部电影我会思考它想让我明白了什么道理,哪些台词和细节让我记忆深刻,从而记录下来当成素材。
数学:数学是在做题过程中,与出题者思维的交流与碰撞,所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更应该从“解题者”转变为“思考者”和“出题者”。
一、从死记硬背转变为理解概念和公式。对于每个公式和概念不仅仅是背诵下来,这样很容易弄混或者遗忘,可以自己尝试推导一遍。比如三角函数的公式,可以从和差公式自己推导出二倍角、降幂公式,清楚了它们的来源就永远不会记错,同时也能用更少的时间去记住更多的公式。
二、尝试“主动”学习。每当我做出一道题,我会去设想假如自己是出题人,我会怎么设置陷阱,这道题还能怎么考这个知识点,这样再碰到新题时就能跳过陷阱的坑;在学完新章节后要经常画思维导图,把数学知识从一盘散沙变成互相关联的整体;除此以外,数学最重要的就是计算能力,这是所有题目的基本功,可以用碎片化时间每天进行心算或者速算,保持手感。
英语:这门学科是一项交流的技能。要将这门语言“内化”为一种本能。
一、将英语融入生活。可以把平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设置成英文,比如将我们每天都会使用的手机切换成英语模式,看美剧的时候尝试脱离中文字幕,再过渡到英文字幕等方法来提高英语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
二、巧妙地记忆词汇语法。在记忆单词的时候,要学会语境记忆,在句子、文章中学单词;学会词根词缀,了解常见词根词缀,能成倍扩大词汇量。我还会进行大量的阅读与写作来巩固语法。
物理:物理是一门需要深刻理解其概念的学科。
一、制定高效的学习策略。课前一定要养成预习的习惯,熟悉这节课要讲的核心概念、公式及关键词。上课要紧跟老师思路,关注老师是如何引入概念推导公式的,不要盲目做笔记而错过精彩的地方,听课的时候积极思考;课后需要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回顾笔记,整理思路,把知识从纸上变成自己的,做题时不要边看答案边做题,要独立思考。
二、要有高效的做题策略。做一道题就要吃透一道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一道题,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联系的理解,总结相同类型题目的解法与知识点;重视错题积累,找到错误原因,做到定期回顾错题本。
生物:这是一门兼顾文理特性的学科,有大量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同时在解题时也有一些需要逻辑和计算的理科部分。
一、利用多种学习工具。仔细研究书中的每一张图、每一个表格,理解它们所表达的过程和关系。如果有条件,亲手实践能极大地加深印象。
二、回归课本。生物的课本是知识最系统的来源,上完课做完笔记后也要回归课本,理解每一个图示和流程图。除此之外,生物试卷上同样有很多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是完全出自书本的,所以回归课本很重要。
化学:化学连接了我们眼前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
一、概念理论:这块理解比背诵重要得多。每个概念都得搞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在什么情况下能用。用思维导图把知识点串起来,形成自己的思路。
二、无机化学:这块要学会抓规律。把几个代表性元素的性质摸透了,就能顺着周期表,推断出其他同类元素的大致行为了。
三、有机化学:这一块的核心是官能团。如果想要学好,就一定要把各种官能团的性格脾气摸熟,记住它们会发生什么反应,以及反应需要什么特定条件。
化学实验有不少是死记硬背的内容,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有了理解之后同样会好记很多,并且有很多题目在创新情境下,必须要对实验的内容有理解才能够写出来,因此这里同样是理解大于死记硬背。
编后语
涂镇滔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少年从“听不懂”到“听得懂”,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的漫长过程。其价值不在于他最终考入了哪所名校,而在于他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一条可供追随的成长路径。愿他的故事,能成为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教育中那些比分数更恒久的东西;也能成为一束微光,照亮更多正在“黑暗中摸索”的学子。
□由涂镇滔口述、本报记者黄慧整理
![]()
![]()
来源 | 安徽青年报
编辑 | 李志慧
校审 | 刘 鸣
终审 | 杜 军
声明 | 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