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力能持续数小时的能力正在消失。这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挑战——亦是机遇。
作者:chris kalaboukis2025年11月7日
![]()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
打开一本书,翻了三页,脑子里就响起一个声音:“看看手机吧。”
坐下来写作,十五分钟后就深陷于YouTube、Slack、TikTok和邮件的海洋中。
就连和朋友聊天,也时不时会瞥一眼闪烁的屏幕。
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人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正在缩短。
我们生活在一个建立在 “分散注意力” 之上的经济体系中。每个应用、每个信息流、每条通知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将你的注意力分割成更小、更易变现的碎片。结果呢?我们长时间专注于任何事情的能力——阅读、创作、解决复杂问题——都在随之瓦解。
这绝非夸张,而是一场危机。它引出了一个没有简单答案的问题:我们是应该努力重建专注力,还是学会在分心的浪潮中冲浪?
注意力崩溃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有据可查的事实。
- 多项研究显示,人类的平均注意力持续时间已从 21 世纪初的每项任务 2-3 分钟,降至如今的不足 47 秒。
- TikTok短视频平均时长21秒。YouTubeShorts短视频时长15-60秒。InstagramReels短视频时长30秒。
- 长内容举步维艰: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播客的完成率在几分钟后就急剧下降,甚至看电影时人们也会同时刷着另一块屏幕。
我们活在碎片化的世界里。
过去曾经习以为常的事——连续几小时沉浸在深度工作、心流状态或娱乐中——现在却感觉很陌生,很不舒服,甚至令人恐惧。
当我们失去持续注意力的能力时,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生产力。我们还会失去深度思考、创新和创造那些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事物的能力。
为什么注意力仍然重要
这里存在一个悖论:短时间爆发式专注适合消费,却对创作毫无裨益。
没有人能在短短30秒内写出一部小说。
没有人能在刷TikTok的间隙发明出突破性的成果。
没有人能只靠Slack消息和电子邮件就建立起一家公司。
精通一门技艺、实现创新和变革——都需要长时间的专注,需要数小时的沉浸式学习,需要经历漫长的枯燥、沮丧和坚持不懈。
如果注意力完全丧失,我们不仅会失去生产力,还会失去文明进步的能力。
调转船头:对抗分心的主张
有人认为答案显而易见:抵抗。
夺回你的专注力,像锻炼肌肉一样,重建注意力持续时间。
- 无聊训练:不要用屏幕消磨空闲时间。让无聊发挥它的作用——激发想象力。
- 数字极简主义:去除通知,卸载分散注意力的应用,打造专注的环境。
- 深度工作仪式:预留时间进行需要长时间投入的工作。禁止一心多用,禁止被打断。
- 静默也是一种特色:让你的大脑得到所需的休息。散步时不要戴耳机。开车时不要听播客。让你的思绪自由飘荡。
这就是 “调转船头” 的策略:注意力正在沉没,所以要努力保持平衡。训练自己——或许还有整个文化——重新重视深度。
乘风破浪:顺应分心的主张
但反过来想:如果分心成为新的常态呢?
或许我们的大脑只是在适应我们自己创造的环境。与其抗拒,或许我们应该接受它。
- 微创意:与其强迫自己进行3小时的集中创作,不如进行15分钟的冲刺式创作。将这些冲刺式创作叠加起来。
- 模块化工作:将大型项目拆分成若干基本单元。撰写段落,而非章节。编写功能,而非系统。
- 迭代式发布:更快、更小、更粗糙地发布。不要等待“完美”的草稿。公开构建。
- 利用工具: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将碎片拼接起来——将零散的想法转化为连贯的整体。
这就是顺应潮流:接受人们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的现实,并设计系统来顺应潮流,而不是与之对抗。
未来预测:一个分裂的世界
事实上,这两种将会并存。
- 专注精英。一小部分人会像运动员一样刻意训练自己的注意力。他们将在需要深度的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科学、艺术、哲学和工程学。他们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 注意力冲浪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能够适应各种干扰,并擅长快速创作、混音和捕捉文化相关性。他们将主导病毒式传播、娱乐和短视频的影响力。
这两个群体都很重要,都会在不同的领域取得成功,但它们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人工智能的角色
人工智能让一切都变得复杂了。
一方面,它会加剧注意力分散。源源不断的AI生成内容只会进一步分散人们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成为将碎片重新组合成完整整体的工具。试想一下:
- 你一天中随手记下一些简短的笔记,人工智能会将它们拼接成一本书的章节。
- 你以30秒为单位记录随机的想法,人工智能会将它们转换成播客脚本。
- 你以短视频的形式接收信息,而人工智能将其组织成完整的、易于理解的内容。
人工智能或许能成为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与持续创作需求之间的桥梁。
前方的选择
那么你应该怎么做?
你无法避免注意力分散,但你可以决定如何应对:
- 训练深度专注力。培养专注力。抵制干扰。抽出时间沉浸其中。
- 适应广度。接受短时间的挑战。建立系统,将碎片化的信息转化为完整的作品。
- 两者融合。利用短时爆发式思维激发创意,用长时间的讨论将它们整合起来。人工智能则起到粘合剂的作用。
关键不在于进行道德评判,而在于有意识地选择 —— 你要如何驾驭这场注意力的崩塌。
注意力是争夺的领域
注意力并没有消失,而是处于争夺之中。
平台想要挖掘它。算法想要分割它。干扰因素想要窃取它。
但你仍然可以做出选择:重建它、适应它,或者将两种方法融合为一种新的东西。
因为未来不属于那些抱怨分心的人,而属于那些能够驾驭分心的人——无论他们是抵制分心还是顺应分心的潮流。
本文编译自substack,原文作者chris kalaboukis
https://thinkfuture.substack.com/p/attention-is-collapsing-do-we-fight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