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增强现实)行业一直在等待一个“iPhone时刻”,一个能像2007年初代iPhone那样,彻底定义产品形态、引爆大众市场的标杆。当苹果的Vision Pro以“雷声大、雨点小”的方式冷却后,这份对行业突破的焦虑,便更沉重地压在了所有从业者的肩上,其中就包括Rokid。
Rokid正站在一个微妙的十字路口:一边是其赖以生存的B端(企业级)市场的务实收益,另一边是其始终渴望的C端(消费级)市场的“破圈”梦想。在B端为王的现实和C端破圈的焦虑之间,Rokid的“iPhone时刻”,究竟还差几步?
B端为王:Rokid的“实干派”生存法则
与许多AR初创公司不同,Rokid选择了一条“实干派”的路径。Rokid的CEO祝铭明曾坦言,Rokid没有苹果那样的号召力,很难让消费者花费高昂的成本去购买一个“并不完美”的科技产品。
![]()
但在B端市场,逻辑截然不同。企业客户的核心诉求是“解决具体场景的核心痛点”,他们愿意为“能用”和“高效”买单,这构成了Rokid目前营收的主打方向。
这种务实主义是Rokid在资本环境下做出的战略调整。自2022年起,公司将战略从“规模优先”调整为“利润优先”。据报道,Rokid的业务收入在2021年至2023年的三年间增长了八倍。祝铭明在内部会议中,也会更直接地询问团队:某项技术投入后,在12个月内能给公司带来什么收益?
这种以B端业务为基石、以利润为导向的策略,让Rokid在AR这个“烧钱”的赛道上得以先生存下来。
C端焦虑:“破圈”的渴望与试探
尽管B端业务是基本盘,但任何一个有雄心的科技公司,其终极目标依然是广阔的C端市场。Rokid对“破圈”的渴望,体现在其不断增长的销售目标和对消费级产品的打磨上。
![]()
据《第一财经》2024年4月的报道,Rokid过去一个季度的销量同比增长了150%,并将当年的销售目标定在30万到50万部。祝铭明认为,如果AR产品能实现这个数据,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破圈”。
然而,C端市场的开拓远比B端复杂,它不仅关乎产品体验,也关乎商业模式。例如,Rokid在其新一代AI智能眼镜上,就面临着C端用户对付费模式的敏感。其公布的方案显示,从2026年3月起,AI转写、即时语音翻译等进阶功能将按Points(点数)收费。这种“硬件+服务”的订阅制收费模式,是否会被早期消费者接受,甚至是否会被视为一种“背刺”,是Rokid在C端探索中必须面对的考验。
“iPhone时刻”:是等待苹果,还是自我引爆?
对于AR行业的“iPhone时刻”,Rokid和许多国内厂商一样,心态是矛盾的:既希望苹果能推出更轻盈的产品来带动整个产业链,又焦虑地意识到不能完全依赖苹果。
![]()
祝铭明曾表示,目前AR行业还做不到“脱离苹果”。这背后的核心在于,苹果不仅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个体量庞大的半导体公司,其在AR产品规模上所引发的行业号召力,是早期赛道所需要的。
但在“等待戈多”的同时,Rokid也保持着自己的清醒。在AI大模型火热的当下,Rokid没有急于投入。祝铭明认为,AI赛道目前仍处于泡沫期,而AR技术本身“足够新鲜,甚至尚未完全落地”,没有必要强行加上一个“未必能产生刚性需求的技术”。
Rokid的重点,在于如何让用户先尝试并接受AR这种新的交互方式。在他们看来,当消费者真正接受了空间计算和AR交互,“那个时候或许可以对外讲‘AR是AI最好的载体’”。
![]()
结语
Rokid的“iPhone时刻”何时到来?答案或许并不在于某一款惊艳的硬件。
从B端市场转向C端市场,Rokid选择了一条先保证“利润”再图“破圈”的务实路径。这条路规避了在泡沫中“猝死”的风险,但也意味着必须更清醒地处理C端用户的敏感(如定价与服务费)、更务实地平衡技术投入与市场回报。
Rokid的“iPhone时刻”,或许不是一次孤立的“引爆”,而是一场需要耐心、平衡好B端与C端、并等待整个产业链(包括苹果)共同成熟的“长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