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L.Y
前言
台积电终究还是急了!
此前,美国将允许台积电、三星等半导体厂商保持在华业务,消息还未得到证实。台积电总裁魏哲家,便已硬气决定同2位副总裁出席上海“台积电技术论坛”。据知情人士透露,魏哲家此次还将拜访阿里等多家芯片设计企业,积极寻求合作机会。
一向傲慢的台积电,为何态度来了个大反转?
![]()
早在 11 月 8 日,台积电官网发布的论坛预告就已透露出 “务实” 信号。与往年侧重展示 3 纳米、2 纳米等前沿技术不同,此次议程明确聚焦 “7 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应用、汽车芯片定制方案、AI 芯片代工服务”,每一项都精准对接大陆企业的迫切需求。
论坛开场,魏哲家的发言更是打破以往基调。“中国市场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积电愿与本土企业深化技术协作,共推芯片应用落地。” 这番表述,与 2023 年其 “优先保障美国客户产能” 的说法形成鲜明对比。在场的一位大陆 AI 芯片企业负责人直言,“‘深化协作’这四个字,是台积电近年来对大陆市场最积极的表态”。
![]()
负责全球业务的副总裁魏建中在客户合作专场,进一步给出具体合作方案:“针对大陆 AI 芯片企业,我们将开放 7 纳米制程的弹性产能,客户可根据订单波动调整生产计划,同时提供从芯片设计到封装测试的一站式服务。” 这一调整极具针对性 —— 此前受美国出口管制影响,台积电对大陆客户的 7 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供应严格 “限量”,优先满足苹果、英伟达等美国企业需求,导致大陆 AI 芯片企业常面临 “有设计却无代工” 的困境。
论坛后的闭门会谈更具看点。据参会人士透露,魏哲家与上海微电子、中芯国际的代表单独交流时,提及 “技术互补” 可能性,有消息称台积电或开放部分成熟制程专利,以换取在光刻设备、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合作机会。若此事落地,将彻底打破台积电此前对核心技术的 “封闭壁垒”,成为双方合作的 “破冰之举”。
![]()
成本、人才、份额三重压力
台积电的态度反转,根源在于美国主导的 “半导体产业链转移” 让其陷入两难。2023 年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出台后,以 “补贴 + 限制” 手段要求台积电赴美建厂,并限制其向大陆供应先进制程芯片,试图将核心产能转移至美国本土,但这一计划却让台积电问题频发。
首当其冲的是美国建厂成本失控。根据台积电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亚利桑那州工厂投资预算从最初 120 亿美元飙升至 1650 亿美元,劳工短缺、供应链不完整、环保合规成本高企是主要原因。财报显示,该工厂生产的 5 纳米芯片每片成本达 12272 美元,比台湾本土工厂高 30%,即便有美国政府 520 亿美元补贴,成本差距仍达 10%。更严重的是,原定 2025 年二季度实现的 30k 片月产能,因设备交付延迟被迫推迟到 2026 年一季度,苹果、高通等美国客户已出现订单断供风险。
![]()
其次是核心技术人才流失。为支撑美国工厂建设,台积电从台湾本土抽调超 3000 名技术人员,涵盖制程研发、生产管理等关键领域。这直接导致台湾本土先进制程研发放缓 —— 原计划 2025 年推出的 2 纳米制程,研发周期延长 6 个月;同时,台湾工厂产能利用率从 2023 年的 92% 降至 2025 年三季度的 85%,28 纳米 - 90 纳米成熟制程产能缺口达 15%,而这部分产能正是大陆汽车芯片、消费电子企业的主要需求。
最让台积电焦虑的是全球市场份额下滑。在其专注美国市场时,中芯国际、三星加速抢占大陆市场。Gartner 2025 年 10 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台积电全球晶圆代工份额从 2023 年的 56% 降至 50%,中芯国际则从 6% 升至 9%,增长主要来自大陆 AI 芯片、汽车芯片订单。更关键的是,华为海思已将部分 7 纳米订单转向中芯国际(通过 N+2 制程替代),2025 年三季度海思在台积电的订单量同比下降 23%,若此趋势持续,台积电的市场主导地位将进一步动摇。
![]()
与阿里合作的 “双向需求”
据行业消息,11 月 11 日魏哲家一行前往杭州拜访阿里,核心围绕 AI 芯片代工与云计算芯片定制展开,这并非双方首次接触,但此次合作紧迫性远超以往。
对阿里而言,旗下平头哥半导体正推进 7 纳米制程的 AI 芯片 “含光 400” 研发,计划 2026 年量产用于阿里云大模型训练。此前平头哥虽与台积电合作过 12 纳米 “含光 200”,但 7 纳米制程因美国管制一直未能落地。此次台积电开放 7 纳米弹性产能,恰好解决平头哥的 “代工痛点”。若合作达成,平头哥将成为台积电在大陆市场首个 7 纳米 AI 芯片客户,也为台积电打开大陆 AI 芯片代工市场突破口。
![]()
而对台积电来说,与阿里的合作不仅是获取订单,更有供应链与技术互补需求。有消息称,阿里可能向台积电开放云计算资源,帮助其优化全球产能管理系统 —— 当前台积电美国与台湾工厂产能调配混乱,阿里的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可有效缓解这一问题。这种 “技术换产能” 的模式,或将成为双方合作的新亮点。
除阿里外,魏哲家还将拜访比亚迪半导体、地平线等企业,聚焦汽车芯片合作。2025 年大陆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突破 4500 万辆,带动汽车芯片需求同比增长 25%,车规级 MCU、功率半导体缺口显著。此前台积电因优先保障美国客户,对大陆汽车芯片企业产能供应有限,导致部分企业转向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此次台积电计划预留 10% 的 28 纳米成熟制程产能给大陆汽车芯片客户,意在挽回流失订单。
![]()
从 “依附美国” 到 “全球平衡”
台积电此次主动靠近大陆市场,本质是全球战略的 “纠偏”—— 从过去两年 “依附美国” 的单一策略,转向 “全球市场平衡” 的多元布局。
这种转变源于对美国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2025 年美国总统选举后,新政府可能调整半导体政策,目前两党在 “是否继续补贴台积电” 上分歧明显:民主党主张加大补贴确保产能落地,共和党则认为补贴过高应让市场调节。政策的不确定性,让台积电意识到过度依赖美国市场的风险,需通过大陆、欧洲等市场合作分散风险。
![]()
同时,大陆市场的增长潜力也极具吸引力。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2025 年 9 月数据,大陆半导体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2 万亿元人民币,晶圆代工需求达 5000 亿元,年增长率 18%,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尤其是 AI 芯片、汽车芯片领域的巨大缺口,恰好与台积电的优势领域匹配,若能抓住大陆市场,将为其提供稳定增长动力。
更重要的是,大陆半导体产业链的完善度逐渐提升。近年来,大陆在 12 英寸硅片(中芯国际)、28 纳米光刻机(上海微电子)、封装测试(长电科技)等领域取得突破,形成完整产业链。对台积电而言,与大陆产业链合作,可降低对美国设备、材料的依赖,在当前美国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限制趋严的背景下,大陆产业链成为其重要 “备选方案”。
![]()
结语
截至 11 月 10 日晚,台积电与阿里均未就合作发布官方声明,但市场已给出积极反应 ——11 月 10 日,台积电股价在台湾证券交易所上涨 2.3%,阿里股价在纽交所上涨 1.8%。这场始于上海的技术论坛,能否成为台积电 “回头” 的起点,仍需时间检验,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全球半导体市场多极化趋势下,大陆市场的重要性已让台积电无法忽视。
参考信源: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