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偏文科的思考,往往会被多数理工男忽视。
但最近我的一个观察是:你去看当下中推(中文推特)上的各种争吵,至少有一半都不是立场冲突,而是阅读理解的崩溃。
一方根本没看懂另一方在说什么;另一方则用自己脑中的投影去“理解”那段文字,于是就出现了层层误解与自我映射的冲突。
结果不是辩论,迅速演变成语言错位引发的骂战。各种脏话和人身攻击就上来了。
这种场面每天都在上演,我自己常常哭笑不得,现在直接拉黑算了。
这次生病(大概是新冠),在床上躺了几天,最大的收获竟是看完了《来自深渊》的最新一季。
更新得太慢。我看第一季时,孩子还没出生(要么就是在坐月子)。
但这部作品让我重新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理解体系”。
为什么有些人学历很高,看上去逻辑缜密、理性聪明,
但他们对任何文字的理解,几乎都停留在表层?
这当然与中国长期的语文教育、假大空作文,文理分科制度有关
哲学思考被削弱,“人类共识”的探索被放弃,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社会、学校、个人反复强化的“我是工具人”的思维。
一部卡哇伊风格毛茸茸动漫为什么值得我深度思考
我当然不是对所有动漫都会这样去思考,也不是所谓的“过度解读”。毕竟,这么多年过去,我也不会去分析我十岁时看的《樱桃小丸子》。这部片就是10岁这个等级。中学时我最爱的《名侦探柯南》,我可是每天放学飞奔回家守着电视看的,我也从不解读。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儿童作品都没有深度。我其实在推特上无数次写过关于中学时期唯一读过的英文原版书《哈利·波特》的解读。在多数理工男看来,这些作品全都一样:各种魔法、飞来飞去、打怪冒险,剧情的逻辑就是“奇幻”两个字。可在我看来,那正是“理解的理解”的分水岭:他们停留在表层,因为他们只看到了故事的结构,却没有看到意识的结构。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在动漫中长大。到了成年,依然有人在看“成人动画”,只是世界观变得更深。这十几年里,日漫出现了许多真正伟大的作品,比如《进击的巨人》。那部我看得真是瑟瑟发抖。我老公看到我一个人蜷在沙发上,裹着毯子,看他们为了减重扔掉队友尸体的那一幕时,我是真的在发抖的。日漫早已远远脱离了“卡哇伊”的表层(虽然它的绘画风格依然大部分保持明亮、干净)。
我最初看《来自深渊》时,也以为那只是另一部“卡哇伊探险风”的动画。角色幼态,画面温柔,看起来像一场天真的冒险。但看到第三层以下,我开始觉得“不对劲”了。那种温柔之下的黑暗、那种纯真被撕裂的痛感,让人意识到这并不是给孩子看的童话。这几天我看到了最新一季,更新到深渊第六层,才真正感叹:“这是一部神作。”因为我对它的理解,已经完全脱离剧情本身。这才有了这篇文字。
所谓“深层理解”,就是当你不再停留在文字或剧情的表层意义。当你能脱离记忆中的情节,去看清它背后的结构时,你才算真正开始了理解,那是结构探索的第一步。人也是如此。我们最初通过文字理解一个人,但真正的理解,发生在穿透文字的那一刻。当你对一个人产生结构共振,英文里叫 through the lenses,透过他的瞳孔去看世界。那一瞬间,他脑中那些无法言说的内容,会直接映射到你的意识里。这才是“理解”的深层含义,不是知道他说了什么,而是体会他如何“存在”。
深渊就是宇宙/意识/母体的化身
一开始,我以为《来自深渊》只是一部卡哇伊风格的冒险动画,因为在深渊的外围与浅层,故事仍然运作在人性与人类逻辑的范围内。然而随着探险者不断下潜,剧情开始变得越来越“奇怪”。严格来说,那并不是单纯的剧情异化,而是信息密度的持续提升。逻辑逐渐脱离“人的逻辑”,并逼近“宇宙的本源规则”。
在浅层时,一切都遵循人类最熟悉的线性因果:行动与结果、善与恶、努力与回报,仍然能用地球表面的理性原则解释。这是“人本宇宙”的叙事逻辑。然而到了「巨人之杯」这一层,逻辑开始弯曲。“美丽”与“死亡”不再对立,而是互为镜像、共同存在。情感逻辑与事件逻辑不再一致。黎明卿(Bondrewd)的出现,更像是一场理性与伦理的碰撞实验:他既是最冷酷的科学家,也是最深情的父亲。观众在他身上陷入认知的“双绞区”。逻辑的二值系统被彻底击碎,世界滑入灰度地带。
第六层开始揭露宇宙深层的法则:等价交换
从第六层开始,作品揭示的已不再是人性,而是宇宙的法则本身:等价交换。佛家讲“因果”,几乎所有宗教都在劝人行善,但现实世界里,我们分明看到“善人无善报,恶人无恶果”。为什么?因为那些浅层逻辑仅适用于人类社会,还未触及宇宙深处的平衡机制。第六层的黄金之乡(Ilblu)正是一个由“等价”支配的系统:罪与偿还不由人判,而由系统自动执行,“扣除等价之物”,如同一套自我运作的神经网络算法——超理性,甚至非人性。这是宇宙深层在运作的逻辑结构。而我理解的“善恶终有报”,其实要等到接近奇点、接近宇宙深层时才会显现。即便如此,在黄金之乡仍然存在无法被交换、无法被量化的价值:那就是真爱。它是系统算法的例外,是等价原则无法计算的变量。
上升诅咒(Curse of the Abyss),即逆伊甸之路
这是一种单向探索机制:越往深入,反噬越强。轻则头晕呕吐,重则身体异化、意识崩溃,甚至彻底失去人形。换句话说,这是一条不归路。而“不归”的本质,就是逐层剥离人性。它是一条逆伊甸之路。在《圣经》中,人从伊甸园被逐出,是因为吃下“分别善恶果”,获得了意识与自由,同时也引入了死亡与痛苦。伊甸园被描绘成无痛、无死的乐土,但经文从未说明,意识是否存在?
因此,深渊的下潜,恰好构成一场“逆伊甸之旅”:人类不是被逐出乐园,而是主动向无意识的原初坠落。一步步接近一种存在的极限结构:信息、创造与意识的合一点。当信息密度无限增大,意识与宇宙完全重叠,那便是“奇点”。从物理角度看,深渊这就像一个黑洞:所有光、信息与语言都被吸入,无法逃逸。而人类社会之所以也遵循“死者不可复生”的原则,本质上正是为了维持这种熵的方向性。
换句话说,《来自深渊》的下潜过程,不仅是身体的冒险,更是一场对意识结构的实验。越往深,越远离人;越远离人,越接近宇宙本身。
作者土笔也说过这不是一部“恐怖”的作品,他的总体不是“阴暗”向的。配色和所有的画面一致保持卡哇伊的形态,这也是让我耳目一新的原因之一。
这就是我眼中的“理解”,我很庆幸的是我是一个可以将非常复杂和抽象的理解写成文字的人。对于理解之理解,我很推荐Nagi Yan的一系列帖子。我小时候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全家会针对剧情去讨论,后来我才发现这是一种很稀缺的家庭体验。很多人家从来不会对此进行任何语言交流。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