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作家莫言轻描淡写地说出“不就上个班嘛,何必那么较劲”,无数打工人瞬间破防。这句话之所以刺痛人心,并非因为它轻视劳动,而是照见了一个荒诞现实:我们早已把一份谋生的工作,活成了精神苦修——焦虑、内耗、自我献祭,仿佛不榨干自己就不配领工资。
![]()
这不是敬业,是异化。
为什么一句“上班而已”,成了当代人的精神解药?
2023年《中国职场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76.4%的职场人长期处于“情绪过载”状态,其中超六成承认“把工作表现等同于自我价值”。我们被训练成:
• 领导深夜发消息必须秒回;
• 项目失败要归咎于“我不够拼”
• 请假三天就担心被边缘化。
可现实是,组织不会因你的牺牲而感恩。哈佛商学院研究指出:员工的“过度投入”往往换不来晋升,反而加速职业倦怠。公司需要的是可持续的生产力,而非燃烧殆尽的躯壳。
莫言那句“何必”,恰是对这种集体性自我绑架的温柔拆解:上班,本就是交换时间与技能的契约,不该成为道德试炼场。
“渡劫式打工”背后,是谁在制造焦虑?
问题不在个体软弱,而在系统设计。
• 绩效神话:KPI被包装成“成长阶梯”,实则常沦为压榨工具;
• 加班文化:某互联网大厂前员工坦言:“不加班会被视为‘缺乏主人翁意识’”;
• 身份绑定:社交媒体将“年薪百万”“凌晨四点的北京”浪漫化,掩盖了背后健康崩塌的代价。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9年就将“过劳”列为职业现象,指出长期高压工作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与抑郁风险。在中国,平均每周工作超50小时的人群比例高达28%(国家统计局,2022),远超国际警戒线。 我们不是不想松绑,而是怕一松手,就被贴上“不上进”的标签。
真正的强者,如何“站得稳”?
他们不做烈士,但也不躺平。
• 一位35岁的项目经理,在拒绝连续三个月周末加班后,反而因效率提升获得新机会;
• 一位教师坚持“下班后不回家长消息”,用边界守护家庭时间,学生评价却更佳;
• 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试点“结果导向制”:只要任务完成,过程由你掌控。
心理学中的“心理脱离”(Psychological Detachment)理论证实:能在下班后真正“离开工作”的人,次日专注力与创造力更高。站得稳,不是消极,而是更聪明地投入。
![]()
结语:上班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抵押品 莫言写苦难,但从不歌颂苦难。他笔下的人物,哪怕身处泥泞,也始终保有对生活的敬意。今天,我们或许该学会:
认真工作,但不被工作定义;
承担责任,但不背负不属于自己的罪责;
努力前行,但不忘为何出发。 毕竟,人生这场长跑,比冲刺更重要的是——稳稳地,走到终点。
#莫言语录 #职场异化 #打工人困境 #反内耗 #过劳时代 #工作与生活 #精神健康 #社会观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