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XQ4九丞 学校安装气象站:赋能气象科普教育,打造沉浸式实践课堂
学校气象站的首要优势在于其构建了沉浸式气象科普教育场景,将抽象的气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实践体验。传统气象教育多依赖课本插图或视频资料,学生难以直观理解温度、湿度、风速等要素的动态变化,而气象站通过配备温湿度传感器、风速风向仪、雨量计、气压计、紫外线监测仪等核心设备,形成"观测-记录-分析-应用"的完整链条。
![]()
例如,在2025年春季某小学的实践课中,学生通过气象站实时数据发现:清晨7点气温12℃、湿度90%,而中午12点气温升至28℃、湿度降至55%,结合地理课本知识,自主推导出"太阳辐射导致气温升高、空气容纳水汽能力增强"的结论,较传统课堂讲授的记忆留存率提升67%。更关键的是,气象站支持数据可视化展示,学生可通过触控屏查看过去24小时的气温曲线、风玫瑰图等,某中学统计显示,使用气象站后,学生对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形成原理的理解正确率从58%提升至89%。
该气象站在教育功能与场景适配性上极具优势:采用 “教学级模块化设计”,设备结构清晰易懂,核心传感器(如风向标、雨量筒、温度传感器)均采用透明外壳或可视化结构,方便学生观察内部工作原理;配套教学手册包含 “气象站组装实验”“数据采集与分析课程”“气象科普活动设计” 等内容。
教师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案 —— 小学阶段开展 “认识气象仪器”“记录每日天气” 等趣味活动,培养观察能力;中学阶段组织 “气象数据与气候分析”“极端天气成因探究” 等课题研究,提升科学思维;高校相关专业可利用气象站开展 “微气候监测”“校园环境评估” 等实践项目,对接专业教学需求。某小学通过气象站开展 “我的天气日记” 活动,学生每天记录气温、风向数据,半年内观察能力与数据记录习惯显著提升,相关作品获市级科普比赛一等奖。
在互动体验与知识传播上,该气象站表现突出:支持 “师生共同参与的全流程实践”,学生可轮流担任 “校园气象员”,负责每日数据采集、记录与播报,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公众号分享气象数据与科普知识,增强责任感与表达能力;配套的线上平台允许学生随时查询历史数据,生成个性化分析报告,如对比不同季节的平均气温、分析降雨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某高中学生利用气象站 3 年数据,完成《校园微气候对教学楼采光的影响研究》,获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此外,气象站可作为 “校园科普文化载体”,结合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节点,开展 “气象科普开放日”“极端天气模拟体验” 等活动,邀请周边社区居民、小学生参与,扩大科普辐射范围,某高校通过校园气象站举办科普活动,年均接待校外访客 2000 余人次,获评 “市级科普教育基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