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周子荑)诱导消费、过度检查、漏诊误诊、售后缺位……近来,商业体检市场乱象丛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背后是商业体检机构过分看重“商业”二字,甚至将其凌驾于人民群众的“健康”之上。
商业体检首先是一门良心生意。然而,目前部分商业体检机构出现的一些乱象影响了行业的集体声誉,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部分商业体检机构推出所谓的“全面检查”套餐,部分从业人员通过制造健康焦虑、模糊套餐内容等手段,诱导消费者增加高价体检项目,包括基因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PET-CT等。
还有部分商业体检机构存在设备维护不善、医护人员资格证书不全、售后服务缺失等问题,出具的健康建议有失真实性。一些商业体检机构甚至出现漏诊误诊现象,对消费者的健康报告解读也不完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这些行为存在巨大的隐患。首先,体检机构所谓的“全面检查”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更涉嫌欺诈诱导,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表示,不推荐将肿瘤标志物检测作为常规癌症筛查手段;《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 (2025)》也强调,无特殊风险因素的健康人群无需频繁进行此类检查。
而漏诊、误诊等行为很可能使消费者贻误最佳诊疗时期,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对体检报告解读不完善、缺乏售后管理等行为则没办法给消费者提供有针对性、全面可行的健康解决方案。而消费者的不良体验又会带来其对体检行业甚至整个医疗系统的不信任感,影响行业的良好有序运转,增加社会诚信危机和风险隐患。
这些行为都有悖于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初衷,有违医学“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本质。
因此,商业体检机构要改变这种短视的做法,真正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做好良心生意。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商业体检机构需要完善自身实力,从医护人员资质管理、设备维护保养、体检技术规范等多方面进行提升;另一方面,商业体检机构与其推广“全面体检”,不如为人民群众提供“全面服务”,针对个体化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健康解决方案,涉及前期适度检查、报告全面解读和后期适当沟通干预等全流程疾病预防。
而消费者也要增加相应的医学知识,不要轻易被一些不切实际的言论诱导消费。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心态,拒绝健康焦虑,真正利用好体检这一守护健康的武器。
相关部门也要加快制定和完善体检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商业体检机构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其经营行为,用强监管让诱导消费等行为无所遁形。
如此,消费者才能获得良好的体检体验,对体检机构重建信任感,体检机构也才能不断倒逼自己提高自身硬实力,体检行业才能进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真正守护好人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