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我生的”不是父母切断社会保护的借口,关心孩子也不是任何违法违规行为的借口
11月11日,曾在网络引发巨量关注的云南“赤裸小孩”事件有了调查结果。通报回应了“孩子现在到底怎么样?”“孩子是亲生的吗?为何未办理户口登记?”“孩子为何赤裸身体、出现爬行行为?”等七大焦点问题。此前公众的种种疑惑,也基本得到了解答。
![]()
↑云新闻视频截图
事情真相水落石出,三岁男孩平平(化名)发育正常,一些境况正在改善,令人长吁一口气。然而,回顾梳理整个事件过程,其中有三点启示尤值得人们思考。
儿童权益无小事。养孩子不是私事,不是一句“这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就能敷衍过去。儿童权益保障不容有任何盲区,一旦家庭失职,社会力量应及时介入。
从被拍到11月11日调查情况公布,不到一个月时间,当地民政、妇联、司法、妇幼等力量相继参与其中,提供了系统性的社会支持。特别是,通报中提到,从10月19日起,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小王就陪护在平平身旁,生活在一起。这个小细节可以看出,各方是真的本着一切为孩子好的宗旨在处理事件,而非仅仅为了应对舆情。
这些“大动干戈”的行为再次提醒,孩子是全社会的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物。现代社会的父母要有这个基本认知,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不能随心所欲。
关切有理,监督有效。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发现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或者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情形,都有权劝阻、制止或者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控告。平平的成长教育能得到及时干预,与网友的密切关注和合法监督分不开。正是网友目睹反常后的“随手拍”和一条条对孩子放不下心的留言,唤起了各方力量的介入。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自我保护能力很弱。很多情况下,正是通过围观群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热心肠,一些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伸张、一些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制止。
就这起事件看,虽然一些猜想被证实不实,但平平父母的教育方式确实存在不当之处。这也说明,误会解开,并不代表关切和监督多余。面对一些可疑的侵害行为,仍旧需要大家本着“宁可错帮一分、不能少管一事”的原则,多留心、多观察。
监督方式要恰当。此前,网络上有些人拿此事做文章,在事件真相未明的情况下对孩子父母进行网暴攻击,也有一些人大肆编造传播不实谣言,煽动情绪、制造恐慌,这明显越过了合理监督的边界。
“孩子是我生的”不是父母切断社会保护的借口,同样,关心孩子也不是任何违法违规行为的借口。任何监督都应以帮助孩子、保护孩子为中心,而非借题发挥、伤害他人。现实中,较常见的父母失职行为,多是由于认知盲区、信息不对等或者家庭资源匮乏引起的,所以相比辱骂谴责,这些家庭更需要的是有效的支持和真诚的帮助。
目前,平平的生活回到了正轨,但守护儿童权益不会结束于一场热搜。这需要靠补齐认识、完善制度,以及每一个普通人的温柔守护,共同许给所有孩子一个健康无忧的童年。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栗中西
编辑 汪垠涛
审核 王光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