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漫步上海,一幢幢刺破天际的摩天大楼,一个个人流如织的十字路口,一片片网感十足的热闹街区,抖擞着创新活力扑面而来。然而,在看不见的地方,实验室里不灭的灯光,科研者手中不停的试管,技术团队一页页撕掉的草稿纸,产业园区中研判未来产业的灼灼目光,才是上海创新地图上一块又一块的实力拼图。
![]()
今天上午,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里一场“为国担当 勇为尖兵”先进事迹报告会举行,实验室微光中的科学家们、烧瓶试管的好搭档——科技工作者,以及草稿图纸的“创作者们”逐一走上台,站在这座城市“创新舞台”的中央。
从马大为院士十年攻坚重构化学反应,到李政道研究所十六载深探暗物质,上海用十足的耐心和韧劲筑基科学研究深度,让创新有了扎实根基;从“梦想” 号抢先叩开深海探测之门,到脑机接口提前布局未来医疗,上海以创新视野“超前度”,让发展与先机同步;从集成电路集群突破千亿规模,到生物医药汇聚百款在研新药,上海全力打造高浓度前沿产业聚集地,提高创新效能,让未来科技结出前沿成果,让前沿真正触达生活。
用韧劲品出失败的“甜”
“上小学的时候,农村生产队要分菜,他在那看,按比例哪个该多少”“上大学分到了慢班,他说,我不出一个学期就能跳到快班去”“不要大话,要细节展现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演讲台上,放映的VCR扣动着时光机的齿轮,上海市“科技功臣”马大为院士,依然是那个聪慧、励志,却仍被失败一遍遍打磨着的“孩子”——“‘功臣’离我很远,科学探索的失败与坚持才是最重要的经历。”
1998年,马大为团队研究抗癌药物时,一场关键实验失败了,但他敏锐抓住“铜盐让反应变快”的意外:“为什么会这样?背后有没发现的知识?”马大为的追问,让失败成为了创新的起点,一条全新的科研赛道从失败中孕育。深入研究后,他用通俗比喻点破关键:“铜盐是催化剂弹头,氨基酸是助推火箭。”由此研发的第一代“乌尔曼-马”反应配体,成了荷兰抗高血压药、英国干眼症药物的“功臣”,全球超2000篇论文引用。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马大为研究员讲述《人生中最宝贵的“催化剂”》。
2005年,他攻关第二代配体,却陷入十年失败:测试五十多种配体、上千次实验,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十年仅发一篇论文。“做科研95%的时间都是失败的,就算这次错了,也没有关系,也是帮后面的人排除了一条弯路,不算白做。”面对困境,马大为很坚定。
坚定地坚持着,2015年夏,转机出现。课题组学生发现被草酰二胺分子污染的试剂瓶,竟让乌尔曼反应格外成功。团队抓住这一契机全力攻关,第二代配体应运而生,不仅能有效促进铜催化的芳基氯代物偶联反应,还大幅降低催化剂用量,已用于5种药物的工业化生产。如今,他带队研发第三代配体,探索AI赋能,目标提升催化效率百倍。“就算毕生找不到答案,也要有探寻的勇气。”他说。
他坦言:“科学家像催化剂,每次探索与失败,都在加速‘最终答案’诞生。”当别人只看到天赋的加持,马大为院士却在亲身经历,失败从不是终点,而是创新的铺路石。“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不是在预期道路上走得多快,而是在不预期的现象出现时,有多敏锐。”在他看来,“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也正是从失败中挖掘创新价值的关键。
探索创新“超前度”
2024年11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术室的无影灯亮了整整6小时。无影灯下,主刀医生吴泽翰正和神经外科团队将一枚薄如蝉翼的电极片,精准贴合在董辉颅骨内的硬脑膜外。四年前,新加坡的一个暴雨夜,一场车祸让异国打工人小董的人生轰然崩塌。醒来时,人生剧本换成高位截瘫,四肢失去活动能力。他连抬手擦汗都做不到,老父亲夜里帮他翻身时的喘息声,曾让他无数次想放弃。直到看到中国首例脑机接口手术的消息,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投出简历。
命运的齿轮,在无影灯下,丝丝转动。他不知道这枚“神经桥梁”将如何改写他的人生;而这枚外观不起眼的电极片也不知道,仅仅一月后,便入选《自然》杂志评选出的当年十大科学事件。“这不是简单的‘接线’,而是要听懂大脑860亿个神经元的‘悄悄话’。”演讲台上,吴泽翰道出第一例全植入脑机接口植入手术的神奇:
大脑神经元所有的活动,本质上都是电活动;脑机接口要做的,就是通过植入的电极,采集脑电信号,再通过计算机解码,变成机器可以理解的指令,来控制外部设备,包括机械手、外骨骼,鼠标、键盘等。“对于小董来说,因为车祸而中断的神经通路上,我们利用脑机接口,为他搭一座全新的‘桥’——通过脑机接口探入颅骨、贴合在硬脑膜外的电极,持续采集脑电,再通过康复训练不断磨合‘脑’和‘机’,让算法越来越能听懂小董的心声。”
这座桥是重生的希望——术后第九天,小董的手能拿起小木球;一个月后能举杠铃;半年后实现自主喝水、倒水……而术前他曾绝望地说,“连名字都写不了”,如今,他已能歪歪扭扭写下自己的名字和“谢谢”。当华山医院院长毛颖推着来上海定期复查的董辉,走进报告会现场,现场爆发雷鸣般的掌声——祝贺这位年轻人的重获新生,更为上海科技和医务工作者不懈奋斗、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而喝彩。
打造未来前沿高浓度
这份精彩的背后,是华山神经外科七十余年的传承积淀:从史玉泉开创中国神经外科,到周良辅院士实现毫米级手术定位,再到如今毛颖院长带领团队迈入功能神经外科时代。团队自主研发的技术,将开颅定位时间从数小时压缩到3分钟;牵头建立的“iBRAIN 侵入式脑电数据联盟”,正向着脑科学领域的“ChatGPT”迈进。更严谨的是“三步走”临床方案,从30分钟信号验证到长期获益评估,守住“不伤害”的医学准则。
上海这座城市,给了技术腾飞的土壤。作为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上海启动“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华山医院牵头的“临床试验与转化创新联合体”汇聚20余家单位,将创新力量集结在“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正如华山医院毛颖院长所言,未来不仅要帮截瘫患者站起来,更要让盲人“看见”,失语者“说话”,甚至唤醒昏迷者,“这条路很长,但通向未来”。
在这座城市的更多角落里,李政道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或在四川锦屏2400米深地追寻暗物质,或在青海冷湖4320米高原搭建光谱望远镜,叩问宇宙起源;“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的设计者们“跋涉”十年,将中国大洋钻头能力推进到11000米的极限深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等各类前沿产业高浓度聚集,芯片、新药、新算力、新算法甚至“新太阳”,正在悄然刷新一次次的实验数据,科学技术的新疆域一次次在上海被拓展。
今天,来自科技领域的先进个人和团队,亲身讲述他们勇攀科技高峰、矢志创新的生动事迹,他们中,有的潜心问道,勇闯基础研究无人区,追索“从0到1”的重要科学问题;有的向难而行,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铸就大国重器的民族脊梁;有的扎根一线,以前沿成果守护百姓日常,催生新模式、新动能;有的甘为人梯,以专业化服务长情陪跑,打通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他们的故事,是“十四五”上海科技创新成果的鲜活展现,也是上海科技创新宏伟征程的精彩缩影。他们的精神,是上海创新基因的核心代码,更是上海城市血脉的生动注脚。正是他们的担当勇气,他们的坚实步伐,让上海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征途中,不断积蓄新能量,创造新奇迹!
报告会渐近尾声,而上海以韧劲筑基科研深度,以胆识探索创新“超前度”,以协同打造产业高浓度的创新全景图才刚刚展开。穿梭其间,摩天大楼的霓虹与实验室的灯光交相辉映,人流如织的街区与产业园区的前沿聚集呼应成趣, 这里既有光鲜亮丽的都市精英,更深藏着“为国担当、勇为尖兵”的科创追光者。他们常常失败,总在坚守,用默默无闻孕育重大突破、用无畏的创新胆识,书写科技强国的壮阔答卷。
原标题:《上海“科技尖兵”探索创新“超前度” 打造未来前沿高浓度》
栏目编辑:王蕾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董纯蕾 马亚宁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马亚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