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下行的阴云尚未完全散去的当下,填报志愿时,不少考生和家长都会陷入这样的纠结:刷到“金融业裁员潮”“传统银行岗位缩减”的新闻,又听闻“金融是万业之母”的说法,金融学到底还有用吗?花几年时间深入学习,真的能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站稳脚跟吗?
这种看似矛盾的困惑,恰恰折射出当下金融行业的真实生态。它从未过时,只是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洗牌”,而上海师范大学的金融学专业,正是在这场变革中,为渴望深耕金融领域的学子提供了清晰的成长路径。
![]()
或许有人会说,经济下行期,金融行业的就业机会必然减少,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在进行中,面向2035年建成全球重要影响力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高端金融人才、新兴金融人才的缺口在持续扩大。尤其是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金融科技领域,无论是量化分析、智能风控,还是跨境金融、资产配置,都急需既懂金融逻辑,又掌握技术工具的复合型人才。这恰恰说明金融行业的需求已从“数量”转向“质量”,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专业人才,也因此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种就业格局也给高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而上海师范大学正是精准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在今年的招生布局中,该校将金融学专业归入专业组06,与金融工程、财务管理、金融科技、工程管理等财经类核心专业协同发力,构建起一套精准适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求的培养体系。
![]()
不同于传统金融专业偏重理论灌输的模式,这个专业组以金融、数学、大数据三大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核心,主打“技术性与运用性相结合”,从根源上解决了“学金融用不上”的痛点。作为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上海师大的金融学专业早已跳出“象牙塔式”的培养思维,将目标明确锁定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金融人才”。这样的定位,恰好踩中了行业转型的脉搏。
![]()
支撑这一培养目标的,是其极具实用性和前瞻性的课程体系。基础阶段,宏微观经济学、金融学、金融风险管理等核心课程为学生筑牢理论根基,让他们理解金融市场的底层逻辑;而进阶阶段,课程设置直接对标FRM(金融风险管理师)、CFA(特许注册金融分析师)等国际权威资格证书,金融数据挖掘、投资组合管理、私募股权与风险投资等特色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行业前沿的实操知识,提前为职业发展铺路。
而就业的成果,更直接印证了这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从上海师大金融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银行、保险机构,而是广泛分布在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股权投资机构等专业投资领域,不少人还进入了大中型企业的投融资部门、政府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顶尖咨询公司等高端服务机构。
![]()
说到底,金融行业的价值从未因经济周期而削弱,它只是在不断迭代升级,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上海师范大学的金融学专业,正是通过贴合市场需求的培养定位、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国际化的办学资源,以及扎根上海金融沃土的区位优势,为学生打造了应对行业变革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真正热爱金融、愿意主动学习新技术、拥抱新趋势的考生来说,选择这所学校的金融学专业,不仅是选择了一个专业,更是选择了一条与行业共成长的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