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11月11日讯(记者 翟智超)在人工智能浪潮的席卷下,具身智能机器人被视为"AGI终极载体",一条万亿级赛道正加速展开,但喧嚣之下也有暗影。
日前,一名上海投资人刘尚宪告诉蓝鲸科技记者,他们在考察一家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时,发现了明显的"水分"。"该公司成立于今年4月,既无研发中心,也无自建工厂,却宣称已手握5000多万元订单。创始人以‘中科院系’自居,办公区内陈列多款外观前沿的人形机器人,试图构建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形象。"
上述案例并非孤例。某具身智能创始团队成员李峰也向蓝鲸科技记者表示,其所在相关产业社群中,"某家企业又完成亿元级融资"、"某大厂战投已入场"等消息不断。但李峰也表示,当前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些包装精巧的"具身智能项目",这类项目仅需几步操作,就能快速成型,并登上路演舞台。李峰称,这类"遥操作造假"在机器人领域已是公开的"潜规则"。
此外,某大学机器人系统架构师、知乎创作者Gashero也指出,除上述案例外,有团队也常虚构成员背景,例如具有"大厂背景"或"高校团队"身份等,而真正在职人员通常不会公开以单位名义从事营利活动,长期使用此类头衔而未受追责的,身份真实性往往存疑,需要警惕。
令人意外的是,蓝鲸科技记者通过采访得知,面对"技术包装",不少经验丰富的投资人依然选择出手。多位投资人表示,骗局得逞的背后,不仅是技术认知的鸿沟,更映射出创投圈在历次技术浪潮中反复陷入的悖论:当"害怕错过"的集体焦虑,撞上以"月"为单位迭代的技术黑箱,理性往往让位于恐惧,真实也容易湮没于表演。
"转手订单+贴牌生产"模式
在刘尚宪遇到的上述案例中,面对"无自有产能如何保障交付"的质疑,相关企业创始人回应称,可通过代工厂完成生产,并强调机器人编码已开源、制造难度有限,认为"订单本身就是核心竞争力"。
"但我们判断其本质并非科技企业,而更像一家依靠资源获取订单、进行贴牌销售的贸易公司,其订单真实性也难以核实。"刘尚宪称。
刘尚宪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虽热度不减,但真正专注研发创新的企业仍属少数。
"除部分已形成技术影响力的企业在持续推进研发外,仍有大量初创公司停留在’转手订单+贴牌生产’的浅层模式,甚至出现依靠夸大技术实力吸引融资的现象,这与前几年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阶段有相似之处。"刘尚宪说。
上述李峰提及的"具身智能项目"项目则更具欺骗性。具其介绍,这类项目往往在办公区以纸箱、货架搭建简易场景,伪装成"物流分拣系统"。硬件上采用两套数字舵机机械臂套件,外观呈现四条机械臂协作,实际仅两条从臂具备动力,主臂仅作采集用途。组装过程也不难:团队用铝型材将两条从臂固定,再在结构顶部安装结构光摄像头,以此营造"感知—执行一体化"的假象。
李峰称,软件层面更具表演性,即在普通台式机上调用qwen-VL等开源模型提取目标,再借助OpenCV绘制检测框、叠加深度图,包装成具备"多模态感知"的视觉系统。完成技术包装后,团队便开始了路演表演。团队便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检测框,宣称其大模型"能理解世界上所有物体",机械臂具备"全自主分拣能力","再投入几亿元即可研发出AGI机器人"。
然而,这套看似流畅的"全自主分拣"系统背后,隐藏着一个关键骗局。李峰告诉蓝鲸科技记者,所谓的智能操作实为精心伪装的"遥操作":演示过程中,数字舵机主臂的控制线被刻意延伸至画面之外,由人员在投资人视线盲区手动操控完成动作。整个系统并无真正的感知与决策能力,却被公然标榜为"全自主智能分拣"。
Gashero指出,不仅初创团队,部分知名公司也曾采用类似手法。他强调,遥操作本身具备技术价值,问题在于有意混淆"人在回路的半自主"与"全自主智能",误导投资人判断。
而乱象背后,或是具身智能赛道巨大预期之下,引发的对资本的"抢位"。《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达52.95亿元,人形机器人市场更达82.39亿元,约占全球一半。2025年前7个月,该领域国内融资事件已达141起,超过2024年全年;其中单笔过亿融资51起,多家头部企业累计融资额超20亿元。
有投资人"100个项目,才投1-2个"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乱象之下,在科技创投领域,投资人被创业者"误导"的现象时有发生。
Gashero对蓝鲸科技记者坦言,任何一个新兴领域都难以完全避免这种情况。这一现象在国际创投圈甚至被概括为"fake it,until make it"——即先通过包装制造假象,再设法弥补漏洞。
当下,广义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技术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导致技术认知的有效期大幅缩短。"一旦脱离技术一线两三年,认知就可能全面落后,"Gashero指出。
Gashero称,许多曾被看重的"技术背景",如今可能已难以真实反映当下的研发能力。他举例说,就在一年多前,行业还普遍认可具身智能的VLA技术路线,认为可以将复杂规划任务完全交由大语言模型处理,但几个月后的实践就证明,大模型在规划任务上的可靠性仍显不足。
在这种技术路线尚不明朗的背景下,"怕错过"(FOMO)心态成为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Gashero分析认为,适度的FOMO是合理的,因为成功的企业需要在关键时点作出关键决策。他以通信行业为例:诺基亚因犹豫,而错失智能手机转型机遇,摩托罗拉则因过度超前的铱星计划陷入困境。
面对技术与市场的双重不确定性,投资人的风险逻辑也在不断演变。"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这是基本规律,"Gashero强调,投资人不应追求无风险的高回报。在他看来,投资人的核心职责并非精准预测未来,而是有效识别真实价值,剔除虚假包装。
面对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挑战,有专业投资机构在谨慎应对。已投资部分具身企业的辰韬资本合伙人萧依婷向蓝鲸科技记者透露:"我们投资团队包括MIT的博士、牛津的博士等。市场化的GP主要就是靠专业吃饭,所以前台都是理工科博士。"
在萧依婷看来,专业投资人必须具备过硬的技术鉴别能力。"专业投资人是不会被骗的,被骗的投资人就是功课没做足。"她直言,"当然技术好,也有成功和失败,但专业判断是投资的前提。"
"当前具身智能企业确实存在滥竽充数,"萧依婷表示,"我们有时候看了100个项目才投1-2个。"
不过,投资行为往往有时也关乎预算逻辑。深圳某投资经理就向蓝鲸科技记者透露,为用完当年额度、维持来年预算,即使项目存疑也可能投资。"既然某些基金核心收入是管理费,且风险本就预期之内,那么亏损也就成了‘合规的常态’。"
(上述受访者刘尚宪、李峰、Gashero均为化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