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曾有为
来源 | 品牌观察官(ID:pinpaigcguan)
![]()
引言:“穷鬼超市”做“穷鬼咖啡”。
咖啡赛道的价格战是越烧越旺了。
曾几何时,谁能想到标价40元一杯的咖啡,能被“卷”到10元以下?
而且喝咖啡这种本是小资生活的标签,如今早已经成为了大众再寻常不过的选择。
从40元到20元,再到9.9元、3.9元、2.9元,2025年的外卖大战里部分门店叠加优惠券甚至可以1.9元/杯送货到家。
![]()
咖啡赛道正被一波接一波的“价格屠夫”重新定义。
真是风水轮流转,“车厘子自由”实现不了,但是“咖啡自由”是可以妥妥实现了。
最近,咖啡赛道又迎来了一位新玩家,卖3.9元起/杯的咖啡,比瑞幸的9块9还要狠。
而在这样“卷”得飞起的竞争环境下,星巴克以前最引以为傲的品牌溢价,正一天比一天扛不住挑战,这也悄悄推动了它引入本士资本、调整战略的脚步。
![]()
3.9元咖啡
逼疯星巴克?
魔都咖啡市场的价格又刷新底线了。
![]()
就在瑞幸持续收缩“9块9”产品范围的情况下,折扣零食巨头“好特卖”用店中店模式将现磨咖啡标到每杯3.9元,其他咖啡口味则一律6.9元。
![]()
甚至在某点评上的团购价还能更便宜。
![]()
最绝的是,用的还是IIAC金奖咖啡豆,配的是价值10元左右一瓶的悦鲜活牛奶。
![]()
![]()
虽然不是什么高档原料,但都是正正经经的原料,消费者不用担心喝到什么来路不明的“科技狠活”。
![]()
不得不说,如今的咖啡内卷已经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就在10月的时候,奶茶品牌古茗宣布开启为期两周的“全场咖啡2.9元”活动,抢到优惠券的消费者可以购买到2.9元一杯的现磨咖啡。
![]()
而在上海,“TAIJUAN COFFEE”(太卷咖啡)更是把一杯现磨美式的线下价格直接打到3.9元,不用券不用叠加优惠。
![]()
从古茗2.9元、太卷咖啡3.9元的现磨特惠,到京东七鲜咖啡4元外卖价,再到米线店、凉皮店用免费咖啡引流。
![]()
如今咖啡的定价逻辑早已突破传统餐饮边界,它不再是星巴克式的“第三空间”溢价品而是沦为比矿泉水更平价的流量工具。
放在以前来看,大家都以为9.9元的咖啡已经很低了,可现在9.9元早已不是地板价,反而成了行业标杆,这波价格战把消费者的心理价位彻底打穿。
比9.9元贵的,要有贵的理由,比9.9元便宜的,也不能品质太差。
而在这场价格战中,最头疼的莫过于星巴克了。
![]()
以前30、40元一杯的美式,让星巴克美滋滋稳坐咖啡王者的宝座,现在消费者转头在隔壁就能买到半价甚至更便宜的同类产品。
如今的星巴克确实已腹背受敌。
上有M stand、Manner、Seesaw Coffee这类精品咖啡蚕食中产群体,下有瑞幸、库迪、幸运咖们抢占低价市场。
![]()
过去几年,瑞幸突破两万店,库迪突破一万店。曾对标星巴克的精品咖啡品牌Manner,到了2025年3月,其全国门店数也已超2000家。
可以说,曾经星巴克靠“第三空间”和品牌调性筑起的高溢价护城河,正被低价浪潮一点点冲垮。
这种直逼生存线的竞争压力,也让曾经的“咖啡界顶流”不得不低头:光靠品牌光环撑场面不够了,得换个玩法。
于是引入本士资本、调整运营策略,成了它应对市场巨变的必然选择。
![]()
星巴克40亿美元“卖身”
11月4日,星巴克中国与博裕资本的并购合作正式官宣,双方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
博裕资本持股至多60%获控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及品牌、配方等核心IP所有权。
消息一出,“星巴克中国易主”的词条就立马冲上了微博热搜。
财大气粗的博裕在5月份刚花百亿拿下北京SKP商场,这次再砸24亿,显然是要复制“外资品牌+本土资本”的麦当劳模式把星巴克变成中国咖啡界的“肯德基”。
![]()
而这明显很对星巴克“胃口”,星巴克在过去一年一直对外释放出“卖方主导”的态度。
星巴克中国找的合作方,不只是个能掏钱的“金主”,更是想要个“懂行又能打”的操盘手:既得摸透中国消费者的脾气,还得能带着业务往上冲。
而这个投资过蜜雪冰城、华润饮料的博裕,对中国人的口味、消费习惯门儿清。
![]()
当星巴克的"第三空间"大店模式难以有效下沉到更广阔的低线市场,博裕也许能用更灵活的成本结构、更优的门店模型帮星巴克打开新市场。
星巴克咖啡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也表示:“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
只不过2万家门店也不轻松,如果扩张太猛导致品控翻车,星巴克多年的招牌可能就砸在手里,要是本土化不够,年轻人也照样不买账。
在追求效率和规模的同时,如何保持品牌的独特调性,成为摆在双方面前的一道难题。
![]()
不过,在当下中国的咖啡红海竞争里,星巴克也算是终于认清现实:死守高端定位就像抱着金饭碗要饭。
与其说这是场“卖身”交易,不如说是星巴克主动扔掉包袱,它不再执着于当"咖啡界贵族",而是要学蜜雪冰城搞加盟下沉战、抄瑞幸的爆品作业。
能不能在保留“第三空间“灵魂的同时,学会用“性价比”和年轻人对话,用加盟模式把门店开进县城胡同,这才是决定它能否翻身的生死局。
![]()
巨头相争
中小咖啡店成“炮灰”
人的悲喜并不相通,这个道理放在咖啡行业也一样。
这场由巨头主导的咖啡价格战,看似热热闹闹的,实则在镁光灯下,都是一大批中小咖啡店在这场“绞杀”中沦为炮灰。
6月5日,重庆市咖啡行业协会发布了一份倡议书,呼吁停止“内卷式竞争”。
![]()
这份倡议书指出,全国连锁咖啡品牌享受平台补贴倾斜和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导致本地独立咖啡品牌的市场份额受到严重压缩。
长沙初代网红咖啡、获书亦烧仙草千万级投资的“DOC当刻咖啡”就没能在价格战下逃过一劫,去年开始大规模关店。
并且还深陷加盟商纠纷,在社交平台上,有加盟商控诉投资DOC当刻咖啡亏了70多万,2022年11月开店,2024年6月关店,开业一年多不仅没赚钱,反而倒贴钱。
![]()
创始人“胡欢喜”曾表示以前门店定价30元均杯的时候,咖啡豆、奶源、配料都是用最好的,依然能赚不少。但是现在大街小巷的9.9元、8.8元,降价到杯均15元,价格上也毫无优势。
![]()
位于浙江绍兴鲁迅故里旁的“fika+不只咖啡”也没能躲过价格战的“绞杀”,其作为古城内较早开业的精品咖啡店,今年也已悄然歇业。
![]()
主理人黑子透露,独立、精品咖啡店没有连锁品牌的规模化生产、数字化经营优势,综合成本高,线下一杯咖啡单价至少30元,很难应对品牌咖啡的低价竞争。
在这场价格战中,巨头们都手握同一张底牌——供应链。
瑞幸咖啡通过持续加码上游产业链布局,蜕变为拥有全产业链掌控能力的咖啡产业集团。
随着厦门产业园的建成,这座5.5万吨年产能的烘焙工厂,将与昆山、屏南、青岛基地构成年产能15.5万吨的中国最大咖啡烘焙网络。
![]()
库迪咖啡则在安徽省当涂县和芜湖综保区建立了全球供应链基地,基地覆盖咖啡烘焙、食品原料生产以及包装材料等咖啡产业,通过全自动化生产设备,能够满足其全球门店供应的需求。
在5月,库迪更是宣布了其二期烘焙项目正式投产,这座咖啡烘焙工厂可年处理生豆能力7.5万吨,支撑门店单日销量1000万杯。
![]()
可以说,这些布局让头部品牌在价格战中游刃有余。
反观缺乏供应链能力的品牌,只能在“9.9元定价=亏损”的死循环中挣扎。
![]()
长远来看,价格战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中小咖啡品牌想要在这炮火中生存下来,质价比或许是咖啡市场破局关键。
消费者会因为低价咖啡来,也会因为“不好喝”而远离,但是他们更会因为“一杯品质咖啡”而停留。
![]()
咖啡市场的终极竞争,从来不是价格与规模的零和博弈,而是供应链效率与价值创造能力的较量。
当巨头们终于意识到“烧钱换市场”的饮鸩止渴,当中小品牌学会在细分赛道构建壁垒,这场疯狂的价格战才能真正迎来转折——毕竟,用一杯好咖啡留住消费者的胃,远比用补贴拴住他们的手更有意义。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