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鱼尾洲公园北侧的尾水湿地,70万平方米的绿地层峦叠翠,美人蕉、再力花、鸢尾等水生植物环绕着星罗棋布的湿地泡,池杉树岛错落其间,清澈活水在渠道中缓缓流淌,游人或漫步栈道,或驻足观鸟,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以前这里是荒草丛生的低洼涝区,现在步步是景。周末来这里散步、看鸟,呼吸着清新空气,感觉特别惬意。”带着孩子前来游玩的市民李小梅笑着说,话语里满是对生态环境变化的赞叹。
作为鱼尾洲公园的生态拓展空间,这片湿地延续“海绵公园”设计理念,实现了景观价值与生态功能的双重提升。来自青山湖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及北沥渠、幸福渠上游来水,经四级跌水、潜流台地、水生动植物综合净化区层层过滤,绕行6公里后汇入赣江,日均净化尾水超60万吨,显著改善了赣江沿线入江排口水质。同时,湿地与赣江绿岸、原有公园湿地贯通衔接,形成艾溪湖、青山湖等城中湖泊的雨洪调蓄与生态连通网络,为越冬候鸟打造了理想栖息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和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尾水湿地的美景,正是筑牢城市生态安全屏障的生动实践。
尾水湿地生态修复过程中,项目团队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将昔日部分鱼塘田埂、堤顶路及乡土树种保留了下来,因地制宜改造成园路;呈折线延伸的慢行区域串联起了极简风的栈道、绿道、景观桥、车行桥及观景平台,并嵌入了鱼尾亭、休闲驿站、儿童乐园、房车营地、网球场、停车场等便民设施,与鱼尾洲公园在生态功能和交通路径上形成了更好的融合与连接,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需求的无缝衔接……此次生态治理工程让“低洼涝区”蝶变为“城市绿洲”,彰显了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度转型。
“尾水湿地的建成不仅筑牢了城市生态屏障,更让市民实实在在共享生态红利。”该项目建设负责人表示,南昌高新区将持续深化生态保护修复,推动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提供有力支撑。这幅“水上森林、人鸟共栖”的生态画卷,也是南昌践行绿色发展、迈向共同富裕的一个生动缩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