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严利君 通讯员 张玉钰)在城市发展的长河中,老城区往往深藏着城市提质焕新的脉络,也承载着几代人剪不断的乡愁记忆。
作为工业老城的王益区,基础设施相对陈旧,辖区建筑密度高,在城市更新中所承担的任务更重、难度更大。那么,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老城的城市更新路径?
![]()
近年来,该区全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实现城市功能品质的全面提升,让市民生活更“新”,也让城市发展更具活力,一幅百姓安居、老城复兴的和美画卷正在这里展开。
“以前上下学,校门口挤得水泄不通,想找个地方歇脚都难。现在不仅不堵了,雨天也不用再背着孩子蹚水上学了,这项改造太贴心了!”11月10日,前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王丽华忍不住点赞市三中周边焕然一新的环境, 也道出了辖区群众的共同心声。
![]()
市三中路段作为七一路街道主干道之一,不仅是学生上下学的必经之路,更是连接众多居民区和企事业单位的重要纽带。曾经一到雨季道路积水严重、老旧管网频繁堵塞、人车混行安全隐患突出等“行路难”问题多次被群众吐槽,逐渐成为了周边居民和师生的“心头忧”。如今,却铺设了600米雨污分流管网,有效解决管网堵塞、积水内涝问题,为道路“畅通运行”提供硬件支撑;优化了交通布局,将公交站台西移50米并新建候车亭,实现人车分流,保障师生出行安全;打造了文化景观,在沿线旧墙绘制英雄楷模主题彩绘,让正能量文化 “看得见、入人心”,成为居民和学生的“精神打卡点”。这条昔日的“烦心路”彻底转变为群众交口称赞的“最美上学路”。
“城市更新是发展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既要打造具有吸引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场景,又要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王益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因此,我们在‘融入大势’与‘彰显特质’中寻求优势、找准坐标,聚焦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品质提升、产业优化升级,内外兼修,在城市更新中保留老城记忆,促进老城复兴,让历史底蕴结合现代产业焕发新的活力。”
![]()
据传王益区名源于元代皇胄“同官义王”王彦龙的历史典故。王彦龙是成吉思汗直系子孙,为躲避明朝兵将追杀更为汉名,于1370年辗转来到同官,其居住村称为义王村,后更名为王益村。王益名称便由此而来。在川口南大门这一交通要地,修建市政广场公园提升城市颜值,为市民提供休闲锻炼好去处的同时,也融入了地域文化特质,为新建公园取名“益王公园”,并配有益王传说故事、善行义举、生活轨迹图等石碑刻记,让大家在休闲健身的同时,更加了解热爱王益的城市和文化。
“以前这里杂草丛生,环境很不好,现在改造成公园,还配备了健身器材,每天出门活动都很方便,天气好时带孩子来运动,玩累了还能坐着给他讲讲咱的历史传说,这生活真是有意思的很。”今年63岁的李民强在这附近居住了20年,谈到家门口环境的新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王益区越来越多散落在街角巷尾的“微空间”,不仅补齐停车场、休憩座椅、城市书房等便民服务设施,更巧妙地融入“体育+文化+景观”元素,让绿地兼具实用功能与人文内涵。
从老旧小区“逆生长”到口袋公园“遍地开”,从交通路网“提速度”到社区服务“暖人心”,王益区通过精准施策、创新实践,让城市面貌持续蝶变,不断织密民众身边的幸福网络。今日的王益,移步皆景,举目如画,处处彰显着活力、释放着魅力、蕴藏着动力,未来也将坚定不移推动城市更新行动,用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持续织密民生“幸福网”,让城市既有光鲜亮丽的“面子”,更有舒适宜居的“里子”。
编辑:杨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