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核武器事业,邓稼先的名字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知道,有一位科学家与他并肩扛起重任,同样为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立下不朽功勋,他就是陈能宽。
![]()
身形清瘦,身高不足1米7,说话温和内敛,陈能宽看着就像个普通的读书人。可谁能想到,这个看似平凡的人,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博士高材生,更是中国核武器的核心掌舵人。
![]()
他和邓稼先分工协作,一个主攻理论设计,一个攻克实验技术,两人如同 “左膀右臂”,共同撑起了中国核武器研发的半边天。
他出生在湖南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没读过多少书,却认定 “读书能改变命运”,拼尽全力供他上学。
![]()
他也没辜负这份期望,从小就是十里八乡有名的 “学霸”,一路过关斩将,考上了唐山交通大学。
大学毕业后,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公派美国留学的机会,在那个年代中国留学生可谓是少之又少,他靠着过人的天赋和拼劲,只用4 就拿下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时才 26 岁。
![]()
当时的美国正值科技发展黄金期,他的专业前景一片光明。只要留在美国,他就能开启风光无限的科研生涯。
可他心里始终装着祖国,当时国家刚成立,百废待兴,在国际上处处受制于人,没有强大的力量,就没有安稳的发展环境。
![]()
每次看到报纸上关于祖国的消息,他都坐立难安,回国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直到1955年,中美关系出现松动,一批留美科学家开始筹划回国。
![]()
他立刻递交了辞职申请,这个决定却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实验室负责人多次挽留,承诺给更高薪资和更好的科研条件。
身边的朋友也劝他,祖国一穷二白,回去就是 “自讨苦吃”,多年学识可能无处施展。
![]()
但他的态度异常坚决,他悄悄收拾行李,把多年积累的科研资料整理成册,藏在隐秘的夹层里。
他没敢跟家人过多解释,只说 “祖国需要我,必须回去”,历经重重阻碍,他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轮船。
![]()
回国后他一头扎进工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很快就在金属物理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可就在研究刚有起色时,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通知突然到来。
1960年6月,他接到调令,前往所参加一项国家机密工作。
![]()
这项工作就是研制原子弹,并且还是让他负责最关键的试验,但这些都是他从未接触过的领域,甚至连雷管都不知为何物。
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堪称白手起家,连参考资料都少得可怜。更严苛的是保密要求,不仅不能对外透露,甚至不能告诉家人自己的去向和具体工作。
![]()
接到任命时,他的家庭正是需要他的时候,妻子要照顾年幼的孩子,还要打理家务。
他没敢多说,妻子虽然满心疑惑,但看着他严肃的神情,只能默默帮他收拾东西,反复叮嘱他注意身体。
![]()
就这样他告别家人,率领一帮不满30岁的年轻人,来到自己的工作地点,那里没有像样的实验室,只有临时工棚,他们要在简陋的环境里开展炸药成型工艺试验。
他在火堆旁一站就是半天,用一口锅把材料加工,再手工做成满足实验条件的东西。
![]()
一千多个实验要用到的部件,都是这样用“笨”办法浇铸出来的。
他们在两年时间里完成了几千次试验,终于验证了 关键技术环节,造出了第一颗原子弹所需的起爆元件。
![]()
完成这项任务后,他并没有休息,而是马不停地率队奔赴青海,后来又随张爱萍将军转战新疆罗布泊。
这里是 “死亡之海”,自然环境更为恶劣,没有像样的房屋,没有充足食物,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气温高达四五十摄氏度,即便这样,他还是毫无怨言。
![]()
更难熬的是对家人的思念和信息隔绝,由于保密要求,他不能给家人写具体地址,信件要经过层层审查,内容只有 “一切安好,勿念”。
有一次女儿发高烧,妻子急得不行,想联系他却找不到任何方式,只能独自抱着孩子跑遍城里的医院。
![]()
等他收到这封信时,已经是一个月后,他只能对着信纸默默发呆,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法多说。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蘑菇云腾空而起的那一刻,戈壁滩上的所有人都欢呼雀跃、相拥而泣。
![]()
他也兴奋得不能自已,直接在现场即兴赋词,字里行间满是激动与自豪。
此后多年,他继续留在戈壁滩投身工作,隐姓埋名二十多年,许多人都以为他只是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的工作才逐渐公开,家人才知道这些年他一直在做这么伟大的事。
![]()
那些年里,他错过了太多家人的时光,虽然对家人万分愧疚,但他始终没有用自己的身份,帮家人谋求一点福利。
女儿上山下乡,一直难以调回北京工作,他从没有托关系帮忙,反而教育儿女要谦虚谨慎,不能借他的名义谋便利。
![]()
儿子小时候去父亲单位探访,他甚至会把保密条例让孩子们背诵,要求非公开的报纸,绝不允许孩子触碰。
随着事业逐渐稳定,他的工作慢慢公开化,他终于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可此时的他已经年过半百,身体大不如前,那些年对家人的亏欠,再也无法弥补。
![]()
他曾想过等工作不忙了,就带妻子出去旅游,好好补偿这些年她独自支撑家庭的辛苦。可这个承诺直到妻子去世都没有兑现。
妻子一生操劳,照顾孩子、赡养老人,长期劳累让她患上了多种疾病。
![]()
他总想抽时间陪她出去走走,可每次计划都因为突发的工作任务被迫取消。妻子因病去世,他只拿着妻子的照片,反复摩挲。
他曾希望能亲自辅导孩子功课,看着他们考上理想的大学、成家立业。可孩子小时候,他远在戈壁滩,根本没有陪伴的机会,孩子长大后,他又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沟通。
![]()
两个孩子都是在母亲的独自抚养下长大,虽然长大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但童年缺失的父爱,终究是心里的一道缺口。
他对儿女的要求十分严格,从来不会拿钱给孩子解决问题,始终鼓励孩子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想要的一切。
![]()
这种 “严” 父教育,让孩子们小时候多少有些不理解,但长大后都受益匪浅,潜移默化中继承了父亲追求 “大道” 而始终不渝的精神。
2016年5月27日,这位为新中国奋斗大半生的老人,在北京逝世,享年 94 岁。这位与邓稼先并驾齐驱的老人,用一生践行了 “为国铸盾” 的誓言。
![]()
对国家和人民而言,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可对家人而言,他是个 “不称职” 的丈夫和父亲。他把一生的忠诚献给了祖国,却把一辈子的亏欠留给了家人。
他用一生告诉我们:有一种奉献叫隐姓埋名,有一种大爱叫家国为先,而那些对家人的亏欠,正是英雄光环下最令人心疼的底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