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万元安装作弊软件,偷逃税款236万元——这不是什么“商业智慧”,而是一场注定输光的赌局。近日多地曝光的加油站偷税案中,老板们用技术手段篡改税控数据,最终却因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获刑。更讽刺的是,有人补缴的滞纳金高达77万元,罚款总额达539万元,远超当初“节省”的税款。
![]()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这些案例暴露出一种典型的犯罪心理:用极小成本博取暴利。加油站老板韩某国花2万元购买作弊软件时,算的是一笔“查不到就是赚到”的经济账。但税务部门最终认定的滞纳金和罚款,是他偷税金额的2.3倍。这种对违法成本的严重低估,就像赌徒只盯着赢钱的可能性,却选择性忽视倾家荡产的风险。
![]()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更令人震惊的是“路径依赖”心态。阳春市加油站老板许某在2021年安装作弊加油机后,2022年因担心暴露,竟再次花费2万元“升级”设备,最终因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判五年半。这种“换套系统就能重启”的侥幸,直到锒铛入狱才被打破。类似案例中,郑州某加油站老板于某刚甚至在首次作案后,又购入第二台作弊加油机,直到补缴21万元税款才获缓刑。
![]()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值得玩味的是,多数涉案者在东窗事发后都迅速补税。贵溪加油站偷税236万元后,主动申请分期缴纳774万元滞纳金和罚款;内乡县加油站周某案发后立刻补缴150万元税款。他们显然了解税法,却把技术当作“选择性守法”的工具。深圳科技公司林某更将作弊系统伪装成“中控程序”,通过远程刷机消除痕迹,这种把创新用于犯罪的行为,最终让整个团队获刑三年八个月至十个月不等。
![]()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法官在判决书中一针见血:“技术无罪,但用于违法目的就会沦为犯罪帮凶。”当加油站老板们把2万元的作弊软件当作“一本万利”的投资时,法律用539万元的追缴款和有期徒刑给出了答案。这些案例警示所有经营者:代码有底线,税收有红线,任何把“黑科技”当护身符的人,终将付出比守法更高的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