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市场审视银行业的目光,比以往更加复杂。它在寻找的,不仅是一份稳健的业绩,更是一种能够在不确定性中持续穿越周期的能力与韧性。
当前银行业,在政策号召与“资产荒”压力下,多家银行通过对公贷款、尤其是政信类业务实现规模快速扩张,呈现“以量补价”的态势。
而招行的步伐有点不一样。财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招行的营收2514.2亿元,同比微降0.51%;净利润1137.72亿元,同比微增0.52%。
业绩依然稳中有进,却传递出一种清晰的战略姿态——“忍”。
具体来看,其在对公贷款增速保持在10.01%的同时,拨备覆盖率高达405.93%;而当同业纷纷加码政信业务时,招行在该领域的贷款占比仅为9.18%,处于上市银行中的最末位。
这种“忍”的选择,是被动还是主动?
答案,就藏在细节之中。
![]()
“忍”在哪?
要读懂招行的“忍”,最好的方式是与同行放在一起看。
从贷款结构来看,招行对公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为44.15%,处在行业中低水平。与城商行中的成都银行(82.6%)、贵阳银行(82.52%)相比,招行对公贷款的占比几乎只有前者的一半。即便是与同属全国性银行的国有大行相比,招行也明显偏低,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的对公贷款占比均超过55%。从增速上看,招行前三季度公司贷款增长10.01%,虽不算慢,但根据可得数据,在上市银行中排在第18位。
这固然与招商银行之前零售之王的业务侧重有关,但是数据显示,即便在要做价值银行之后,招商银行的政信类业务贷款占比2025年第二季度仅为9.18%,是所有上市银行中最低的。
![]()
图:企业预警通,看懂经济制
从数据上看,当同业在政信、基建等领域奋力冲刺时,招行是一个后进生。
有的时候,慢就是快。
由于三季度披露贷款行业投向的银行较少,我们以半年报作为参考。
可以清楚的看到的是,招行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这三类通常与政府信用紧密相关的业务上,合计占比仅为9.18%,处在行业低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含“政”量较高的城商行,如成都银行(52.55%)、重庆银行(47.14%)、南京银行(39.27%)等。而这些政信类贷款占比高的银行,三季度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长排名都比较靠前。
![]()
但需要注意,政信类业务虽然看似安全,但在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不管是有意,还是不具备开展这方面业务的资源禀赋,招行客观上规避这项业务。
招商银行彭家文副行长曾在业绩会上表示,面对部分同业通过风险下沉来实现短期财务目标,风险下沉肯定不是招行的选择。
与此同时,在利润与风险之间,招行选择了更厚的“安全垫”。尽管利润增长承压,招行的拨备覆盖率依然坚守在405.93% 的高位。这个数字在42家上市银行中高居第六位,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一,远超国有行和股份行。
![]()
图:企业预警通,看懂经济制
拨备覆盖率,本质上就是银行的风险“缓冲垫”。提高拨备意味着要将更多的当期利润计提为风险准备,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短期盈利表现。招行愿意牺牲这部分短期利润来构筑风险防线,体现的是一种为未来不确定性做准备的长期思维。
由此看来,招行的“忍”,并非被动保守,而是建立在未来风险走势的预估之上。
![]()
为什么能“忍”?
在普遍追求规模的银行业,招行的“忍”何以成为可能?
如果说最核心的点,我们认为是公司治理能力和股东的结构。
招商银行的股东结构,决定了它在国有银行体系中拥有相对独立的治理机制。
一方面,虽然大股东仍是央企背景的招商局集团,但持股比例并未达到绝对控股,这使得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形成了更为均衡的制衡关系,市场化考核与激励机制得以保留。
另一方面,招商银行总部位于深圳——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市场化金融创新最活跃的地区。这种地缘环境塑造了它更注重效率、盈利和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使得政府行政干预相对较少。
正因为这种“混合所有制+市场化土壤”的特征,招商银行成为国有控股银行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经营自主权最强、治理结构最完善的典型。
![]()
图:招行2025年三季度前十股东
与之相对比的,国有大行由于其系统重要性,常常承担国家责任;而城商行,其基因则更为不同。它们大多脱胎于城市信用社,成立初衷即是服务本地经济,股东结构天然带有“属地化”特征,往往成为地方政府的“钱袋子”。
正是在这样的同业格局映衬下,使得招行拥有了更为宝贵的战略自主性。
正因如此,招行才能更坚定地执行其“价值银行”战略,在面对“以量补价”的行业趋势时,能够清醒地划出底线——“绝不能以牺牲风险实现量的增长”。
![]()
为何要“忍”?
那么,这种看似“保守”的策略,究竟能为招行换来什么?
首先,是规避了潜在的长期风险。大量投向政信类和特定行业的对公贷款,虽然当前不良率较低,但其低收益率、长期限与背后复杂的地方债务问题。招行主动规避此类“红海”,正是为未来预留安全边界。毕竟主动防范未知风险,远胜于被动处置已暴露的问题。
其次,是在“价值银行”战略下,有选择地发展质量更高、风险可控的对公资产,避免过度陷入低效或高风险的业务竞争。据公司金融总部总经理介绍,招行在项目储备上进一步优化结构,适度增大了交通运输业相关资产,加强对中型客户的覆盖,拓展固定资产贷款、并购贷款等业务,推动对公资产在规模与质量之间实现更优平衡。同时,在零售与财富管理这一核心优势领域,招行的投入成效持续显现。三季度,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206.70亿元,同比大增18.76%,零售客户总资产(AUM)突破16.6万亿元,增幅11.9%。金葵花及以上客户578.12万户,私人银行客户突破19万户,均实现双位数增长。
最终,是为了在周期波动中拥有更大的主动权。 招行王良行长,曾将银行经营比作“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不在朝夕之“赢”,而在长远之“兴”。过去四年招商银行逐步告别高增长时代,尽管面临营收承压、息差持续收窄、零售风险有所抬头等多重挑战,招行依然展现出稳健的经营底色。2025年三季度,其净息差保持在1.87%,持续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更值得注意的是,不良贷款率已连续四年控制在1%以下,显示出其在资产质量管控上的定力与成效。
今天的“忍”,是在复杂环境中保存实力、修炼内功;待到经济回暖、优质资产价值重现时,一个资产洁净、拨备厚实、客户基础牢固的招行,将具备更从容的起跑姿态,和更持续的战略爆发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