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文化建设,是凝聚医务人员力量、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上海市将医院文化建设作为增强百姓健康获得感的重要抓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将文化内涵融入服务细节,于细微处见真章,健康服务持续升温。近日,健康报“行走健康中国”报道组走进上海市多家医疗卫生机构,探寻以文化“软实力”推动“硬发展”的实践路径。
![]()
遇见“心灵港湾”
在上海市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桃浦院区,环绕建筑的“悦心步道”与“花海艺术墙”相映成趣。在这家负责全区精神障碍患者诊疗、管理的机构,不见冰冷的铁栅栏,只见病房外的满目翠绿,以及暖色调的瑜伽室、健身房等。这些细节正悄然改变着人们对精神卫生机构的刻板印象。
在位于徐汇区宛平南路600号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疗愈心灵的场景更加令人动容。步入“600号画廊”,《少年的纸飞机》《苹果乐园》系列插画映入眼帘。奔放的色彩搭配不羁的线条勾勒出一个个心灵世界,传递着创作者渴望被理解、被回应的心声。“不卷了,开心做自己”“在宛平南路600号,有回家的感觉”……不少参观者驻足良久,在留言墙上写下内心感受。
这条集科普、艺术、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画廊,自2021年创办以来,已举办10余场主题展览。从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到关爱失智老人,从普及双相情感障碍知识到呼吁精神疾病规范化诊疗,“600号画廊”已成为精神健康的文化符号,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两家精神卫生机构的实践,是其深耕医院文化建设,推动医疗卫生服务转型升级的缩影。
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党支部书记王瑞芳介绍,该中心厚植“悦心”文化,打造多维场景的“悦心”空间。作为“悦心”文化建设成果,集健康科普、量表筛查、心理舒缓、线上咨询、预约就诊等功能于一体的“悦心亭”已实现辖区内街道(镇)投放全覆盖;设置在医疗机构、教育机构等场所的“悦心亭”,则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服务。
创办“600号画廊”,推广“600号”书架,设计跨界文创产品……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实体文化阵地“出圈”的同时,一系列高质量发展项目在“满足大众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需求”文化导向下稳步推进。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春波介绍,近年来,该中心统筹推进重性精神疾病临床诊疗中心项目建设,完成徐汇院区老年科环境升级改造,启用闵行院区功能精神外科手术室等配套项目,布局神经内科等相关支撑科室建设,提升精神疾病患者躯体疾病救治能力。
王瑞芳表示,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将进一步结合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持续深化“悦心亭”全覆盖、全链条项目建设,推进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为健康上海建设织密心理健康防护网。
践行“以文扬善”
在上海,“以文化引领公益、以行动践行仁心”已成为医疗机构的共识。各医疗机构结合自身优势开展特色公益活动,诠释“以文扬善”的深刻内涵。
“厚植医院公益文化,‘悦耳在线’志愿者服务队从未止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党委书记钱飚介绍,该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开展健康科普、义诊咨询、公益手术等,为全国各地的小耳畸形患者提供健康公益服务,已累计帮助上千名患者。自2023年以来,在慈善项目支持下,该志愿者服务队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云南省昆明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等地,为偏远地区患者送医上门。
“光明之路”公益行则致力于守护清晰“视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介绍,为将先进的眼科诊疗技术和服务送到革命老区、偏远地区,该院自2021年起开展“光明之路”公益行。从江西省瑞金市、湖南省宜章县、贵州省遵义市,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医者跋山涉水,将光明播撒到许多角落。
“青春‘博医’也在接力中成长。”周行涛说,该院“五官博士团”自2023年成立至今,在上海市的中小学校、社区开展65场活动,惠及5000余人次;组织医疗服务队赴四川省绵阳市、甘肃省玛曲县等地,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基层群众身边。此外,该院组建的31支五官专科特色志愿者服务队,将优质医疗服务延伸至上海市的社区街角。
心系特殊群体,上海市奉贤区牙病防治所与该区惠敏学校结对合作22年,向患儿提供健康教育、全口涂氟、窝沟封闭等个性化干预服务,推动特殊儿童口腔健康管理。“求真、奉献的医院文化已融入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奉贤区牙病防治所党支部副书记、所长张鸿军说,该所自2019年起持续推行“免挂号费”行动,累计减免患者费用440余万元,惠及超24万人次;开展“百日护航”正畸便民项目,为中高考学子开通牙齿矫正“绿色通道”。
公益性在传承千年的中医药文化中,同样有着温暖的表达。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爱,尽在不言中”关爱听障人士健康活动已走过10年。自2015年起,该院携手上海市聋人协会举办手语健康讲座、义诊咨询等系列活动。“这份不懈的努力,最终推动沪上首家中医助聋门诊建成。”该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高炬说。
秉持“以文扬善”理念,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不断推出惠民服务。在“医院开放日”里,市民走进中医制剂室、中医综合治疗室,感受中医疗法的魅力;得益于“杏庭健康讲堂”“科普月月讲”活动,市民在徐汇图书馆及线上阅览、聆听专家讲授的中医养生知识;中医药文化进地铁等活动,则将中医药文化嵌入百姓日常生活。
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医疗援助到中医药文化传播,上海市医疗机构在“以文扬善”医院文化建设中持续增进百姓健康获得感。
点亮“创新之光”
东接浦东新区,承接科创与产业辐射;西连松江、金山两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近年来,奉贤区医疗卫生机构依托区位优势,走出了一条以文化软实力激活发展动能的新路。
“‘以文化人’不仅是传承医者精神、厚植行业情怀的内在要求,更是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创新活力的战略之举。”奉贤区卫生健康工作党委书记、区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兼)张英举例说,该院以科研为引擎,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南上海大健康产业升级。目前,该院国家临床研究创新中心已建成全市唯一同时拥有药物、医疗器械、特医食品、化妆品功效评价4类临床试验资质的综合性平台。
在药物临床研究领域,该中心备案11个专业组,覆盖Ⅰ至Ⅳ期临床试验、生物等效性研究,为创新药早期研发提供支撑。在医疗器械领域,该中心备案心内科、肾脏内科等22个专业组,为无创血糖仪、药物球囊等提供高质量临床验证服务。
“医院启用了奉贤区首台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设备、全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仪等高端设备,这不仅让诊疗更有底气,更为开展新技术提供硬件支撑。”张英说。
聚焦“让就医不再奔波”,该院还创新性推出“行走的健康巴”,通过开通定时定点免费公交专线,为家庭医生诊疗后需转诊到院的患者提供直通车,以及优先挂号、就诊、检查等便民服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创新发展同样迸发活力。奉贤区西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医脉文化传承融入教学实践,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祝墡珠教授及其团队的长期教学引领下,创新打造“中山—西渡全科教学门诊”,通过接诊实战、病例讨论等形式,全方位提升社区家庭医生的健康服务能力。
“医脉文化传承的本质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品格的延续,是扎根土地、服务苍生的医者仁心。”张英说,奉贤区医疗卫生机构将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将“以患者为中心”“以职工为根本”的理念融入业务发展各环节,持续深化“以文化人”实践,推动文化与医疗、科研、教学深度融合,以更优质的服务守护百姓健康。
![]()
文:健康报记者 杨世嘉 闫龑 特约记者 潘明华 通讯员 艾晓金 黄华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