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黄。11月7日至8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首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在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的南福金柚种植基地,总书记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要加强科技应用,推动农文旅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增收致富。”这一重要指示精准把握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脉搏,为破解产业有品无牌、附加值低等难题指明了方向,为特色产业从“有”向“强”实现高质量跨越明确了路径。
科技赋能是激活产业潜力的核心密钥。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梅州的金柚之所以能成为富民产业,就是因为科技的助力并不只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全流程的系统性重塑。通过数字平台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对金柚种植实施智慧管理;采摘后的柚子“坐”上专属“过山车”,农民再不用背驮肩挑转运到山下;依托现代生物技术开发特色衍生产品,金柚产业链不断延伸。但不能忽视的是,不少特色产业还需要科技加持赋能,产学研用“最后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脱节问题仍较为普遍,需要搭建普惠性科技服务平台、建立“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户”协同机制,让科技精准匹配产业需求,真正扎根乡村落地见效。
融合发展是延伸价值链条的必由之路。乡村产业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产品品质,更在于能否挖掘资源的多重价值。过去,许多地区的土特产停留在初级农产品阶段,优质却不优价,而通过业态创新与资源整合,单一农产品升级为复合型产业载体,价值才能显著提升。梅州作为“中国金柚之乡”,正是融合发展的典型:在加工端,开发柚花茶、柚子酥等深加工产品;在销售端,推出“认养柚树”模式,消费者通过线上认养、线下采摘,既缩短产销链路,又建立情感联结;在文旅端,以金柚开采节为契机,串联柚园观光、农事体验等业态,实现农业产值与旅游收入双增长。这种“产加销旅”的融合模式,不仅让金柚从“农产品”变成“文旅商品”,更激活了乡村生态、文化等资源,形成“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的良性循环。
联农带富是产业发展的根本落脚点。乡村产业振兴的最终目标,是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若脱离“带农增收”这个核心,产业发展就失去了初心。近年来,“企业+合作社+农户”成为各地普遍采用的模式,但利益联结松散、农民被动参与等问题仍然存在,甚至出现“企业赚大头、农民赚小头”的现象。这要求政策扶持需将“联农带农”作为重要标尺: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等政策,引导经营主体吸纳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创业;另一方面,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通过股份合作、保底收购、分红返利等多种方式,让农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真正成为乡村产业的参与者、受益者、建设者。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有机统一。
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特色产业从“弱”到“强”的跨越,既需要科技赋能的“硬支撑”,也需要融合发展的“巧思路”,更需要联农带富的“暖底色”。唯如此,才能让乡村特色产业枝繁叶茂,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不竭动力,让农民群众的生活在产业发展中愈发红火兴旺。(农民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