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时节,泸州叙永镇红岩村万亩茶园拉开冬管序幕。智慧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作业,气象监测、虫情测报、森防监测等设备实时采集数据,为数字平台决策提供支撑。这场科技管治变革,正是红岩村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智慧冬管:
茶园管护迈入“知天而作”新时代
作为全国文明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红岩村坐拥1.4万余亩优质茶园,2023年茶叶总产值达1.3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2.7万元。然而过去,冬季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护工作长期依赖人工经验,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资源浪费、管护不均等突出问题。
“我家有7亩多茶林,因为冬天有虫,以前管护就背喷雾器去杀虫。现在村上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还有虫情监测系统,它24小时工作,不需要再自己手动除虫,给我们节约了很多时间。”叙永镇红岩村村民潘洪秀说道。
改变源于中国电科的精准帮扶。为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帮扶单位聚焦红岩村茶园管护痛点,量身打造了智慧农业管理体系。
“冬季是茶叶根系养护的关键时期,水过多易烂根,水过少则影响来年发芽。这套智慧喷灌系统会根据茶树冬季需水需肥规律,把每一滴水肥都用在‘刀刃’上。”中国电科海康威视技术工程师吴智敏介绍道。
此外,茶园管护还整合了多项智能设备:70套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与35套景观式太阳能杀虫灯,利用害虫趋光性开展物理防治,减少冬季虫卵滋生;智能虫情监测站通过AI算法精准识别害虫种类与数量,提前预警病虫害风险;便携式土壤养分速测仪快速检测土壤肥力,为冬季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形成“灌溉——防控——施肥”全链条智慧管理模式。
科技帮扶不仅减轻了村民劳动负担,更推动茶园品质稳步提升——村里的福选9号茶(品名“定峰毛尖”)荣获中国(四川)茶叶博览会金奖。
叙永镇农业农村办主任罗叶说:“接下来,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把智慧农业在茶产业的成功经验,推广应用到水稻、果蔬、油茶等作物上,让智慧农业的红利惠及更多百姓。”
数字赋能:
基层治理实现“精细高效”新升级
科技赋能不仅让冬季茶园管护更高效,更让红岩村的乡村治理焕发新生机。在红岩村党群服务中心,巨大的显示屏上,“叙永镇数字乡村”清晰呈现道路监控、智能事件、物联感知设备数据等信息,与10台智能网络摄像机、2台热成像双光谱云台摄像机、6台人员检测摄像机、6台河湖智能球机、5台耕地保护专用球机、2台VR球机、5台气象传感器传来的实时画面无缝衔接,构建起覆盖茶园管护、森林防火、安全监测等场景的全方位数字治理网络。
据吴智敏介绍,中国电科集团提供的数字乡村平台,通过前端监测设施设备的建设,构建了物联一张网,数据中心将收集的物联数据,经过治理和分析,应用于多种数字化场景,提升基层治理效率。
结合红岩片区实际情况,中国电科因地制宜提供了森林火情监测预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人员防落水预警、土壤墒情监测、虫情监测等系统,以科技助力打造数字红岩美丽乡村。
“数字乡村平台,对于基层治理工作来说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说野外用火这块工作,以前我们要花费很长时间去发现并处置。现在通过这个平台,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及早处置。”叙永镇红岩村监委主任杨馥红说道。
模式创新:
政企携手打造乡村振兴可复制样本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红岩村落地生根,催生出“科技赋能产业、数字优化治理”的乡村振兴新图景。中国电科的精准帮扶,不仅让智慧设备走进田间地头,更让“数字赋能”的理念深入人心。如今的红岩村,冬季茶园管护告别了“看天吃饭”的旧模式,迈入“知天而作”的智慧时代;乡村治理从“粗放式”转向“精细化”,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接下来,红岩村将持续深化与中国电科的合作,进一步完善数字乡村治理平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这座万亩茶园村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更强活力,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实践样本。
来源:叙永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