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弟球 编辑|弟球
一场暴雨,越南整个河内城变成了"水城威尼斯",800万人被困,4万多栋房屋泡在水里,经济损失直接超14亿美元!更可笑的是,这场灾难不全是天灾,很大程度上是越南自己"埋的雷"。几十年来疯狂填湖造地,水泥森林吞噬了天然蓄水区,可中国就在旁边,治水经验这么丰富,越南为啥还是学不会呢?
![]()
![]()
从绿洲到"水泥丛林"的蜕变
河内曾经是一座水乡泽国,湖泊星罗棋布,水系发达。老一辈河内人常说,小时候出门遛弯,十分钟就能遇到一处湖泊或水塘。
这些天然水体不仅是城市的"绿肺",也是城市的"海绵",每逢暴雨季节,它们默默承担着蓄洪排涝的重任。
![]()
1986年"革新开放"政策实施后,越南开始了追赶式发展。城市扩张需要土地,而填湖造地成了最省钱省事的办法。
短短十年间(1986-1996年),河内市中心近三分之二的湖泊池塘被填平,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和商业区。
![]()
当地一位菜贩邓顺回忆说,他家附近曾有一片不大不小的池塘,夏天常有孩子在那游泳,雨季时能吸纳不少雨水。但十几年前,这片池塘被开发商看中,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排排商品房。
这种情况在2015至2020年间还在继续。据越南环境部门的统计,这五年内河内消失的水域面积相当于285个足球场!原本能调节气候、蓄积雨水的自然水系,被一栋栋楼房和一条条水泥路替代,城市的"呼吸"和"排水"系统双双失灵。
![]()
当800万人被困在水中央
今年的那场特大暴雨,让河内人尝到了苦果。持续数日的降雨,让城市排水系统彻底瘫痪。没有足够的湖泊蓄水,雨水只能漫上街头,灌进居民家中。
![]()
邓顺就是受害者之一。他告诉记者,暴雨那天,水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涨,不到两小时,家中就积水过膝。"我家那片以前是低洼地带,有天然的小水塘和绿地,后来都被填了建楼。
现在每逢大雨,这里就成了'重灾区'。"这次洪水,他摊位上的蔬菜全部泡烂,损失了近两个月的收入。
![]()
洪灾数据触目惊心:47人死亡,8人失踪,超过4万栋房屋被淹,近10万户家庭断电。河内800万居民被洪水围困一周,城市交通近乎瘫痪。最终经济损失高达14亿美元,这对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来说,无疑是沉重一击。
![]()
短视利益下的长期代价
越南官方媒体罕见地点名批评了房地产开发商的短视行为。这些开发商眼中只有利润,把湖泊当作"卖点景观",在低洼地带疯狂盖楼。一方面宣传"湖景房"的美好,另一方面却不断蚕食湖泊面积,甚至直接填湖建楼。
![]()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政府长期将经济增长置于环境保护之上。GDP数字的增长成了最重要的政绩,而环境承载力、城市韧性这些"看不见"的指标则被忽视。
越南计划到2045年跻身富裕国家行列,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让决策者们更加急于求成,宁愿牺牲环境换取短期经济增长。
![]()
一位越南城市规划专家无奈地表示:"我们的城市被'水泥枷锁'困住了,失去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能力。每建一栋楼,就意味着少了一片能吸水的土地;每填一个湖,就等于堵塞了一个城市的'呼吸孔'。"
![]()
昂贵的补救措施
灾难发生后,越南政府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前,政府已承诺在2030年前投入超过60亿美元用于防洪工程,包括建设排水系统、恢复部分湿地等。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行动。越南荣市开始扩建排水网、开挖蓄洪池;知名的太阳集团在芽庄规划了一个占地60公顷的湿地新城项目,试图在发展与环保之间找到平衡。
![]()
据评估,未来10年越南仅适应气候变化一项就需投入550-920亿美元。而且,一旦城市格局形成,再想恢复自然水系,成本高昂且效果有限。
![]()
中国治水经验为何难学
就在越南的邻国中国,"海绵城市"理念已经实施多年。中国在治水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从古代的都江堰到现代的三峡工程,再到近年来的海绵城市建设,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患防治体系。
![]()
中国的做法是"顺应自然、与水共生",保留城市中的河湖水系,恢复湿地功能,用生态方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相比之下,越南的城市化过程中,过度强调了开发建设,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
首先是发展阶段的差异,越南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对土地和资源的渴求使环保意识被暂时搁置;其次是规划体系不完善,缺乏长远的城市发展战略;最重要的是,越南决策层对"发展与保护并重"的理念认同不足,仍旧倾向于"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
越南一位高级官员在灾后反思时承认:"我们太急于求成,以为发展就是盖楼、铺路、造城,却忘了自然的规律不可违背。中国的经验就在眼前,但我们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
结语:
发展不能靠填湖毁湿地换来的GDP,那只是自掘坟墓。14亿美元的损失教训惨痛,越南要想2045年真正成为富国,必须改变发展理念,否则再多钱都会被大自然"收回"。城市建设应该敬畏自然,与水共生,这一课不仅越南需要学,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得记在心里!
参考资料: 1. 越南环境资源部水文气象报告(2023年12月) 2. 河内城市规划研究院《河内水系变迁研究》(2022年3月) 3. 亚洲开发银行《越南气候变化适应成本评估》(2024年1月) 4. 越南统计总局《2023年自然灾害损失评估》(2024年2月) 5. 东南亚城市规划学会《海绵城市与防洪体系建设比较研究》(2023年6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