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个瓜,堪称2025年底“剧本杀”级别的反转大戏。它关乎法律、特权、酒后真言,以及一场时隔六年的“官方复核”。
![]()
主角,是知名编剧秦雯。几天前,一段录音引爆网络。录音中,秦编剧用一种近乎“炫耀”的口吻,讲述了自己2019年的一段“高光时刻”:她不仅“袭警”了,而且在被带走后,通过“关系”,仅凭“两句话”,就让丈夫把自己“捞”了出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
“袭警”?“捞人”?“两句话”?
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精准地踩中了公众对“特权”二字最敏感的神经。大家愤怒的,不仅是涉嫌违法,更是那种“人脉凌驾法律”的傲慢。如果一个名人编剧,真的能把派出所当成自家客厅,来去自如,那法律的尊严何在?执法的公正又何在?
![]()
舆论汹涌,矛头直指当年的事发地——上海黄浦分局瑞金二路派出所。所有人都在等一个答案。
11月11日,这个答案来了。但不是来自瑞金二路派出所,而是来自它的最高上级——上海市公安局。一份级别更高、措辞严谨的“复核通报”,直接空降热搜,为这场风波,给出了最终的“剧本”。
时隔六年的“剧本”:2019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风暴的核心,是2019年3月29日。
我们先来看秦编剧的“炫耀版”剧本:我,袭警,我牛X,我被捞。
再来看上海市公安局的“复核版”剧本。
![]()
那一天,上海,陕西南路近长乐路。秦某(秦雯)和她的朋友许某某,在人行道上骑自行车。注意,是人行道,这是个明确的交通违法行为。
执勤民警拦下了她们。
接下来,冲突发生了。朋友许某某,开始与民警“争执”。而我们的秦编剧,在此时“加戏”了。她从民警背后,伸手“拍打”了民警的后背。
请注意这个动词——“拍打”。
这是警方通报的严谨用词。这究竟是秦编剧口中“袭警”的嚣张,还是一种情绪激动下的不当物理接触?我们稍后分析。
结果是,因为这个“拍打”动作和之前的争执,秦某和许某某,双双被带回了黄浦分局瑞金二路派出所。
到了派出所,发生了什么?
秦编剧的剧本是“两句话捞人”。
而警方的记录是:在派出所内,秦某、许某某“认识错误”,并提交了“书面检讨”。
是的,你没听错,书面检讨。
最终的处置结果:
- 交通违法行为:依法作出处罚。(罚款了)
- 拍打民警行为:因“情节轻微”,警方“依法不予处罚”。
这就是2019年故事的A面和B面。一个是酒桌上“老子天下第一”的魔幻叙事,一个是档案里“情节轻微不予处罚”的法律现实。
2025年的“顶格复核”:到底捞没捞?
如果故事只到这里,那只是一个“案情轻微”的治安小插曲。
但因为秦编剧那段“炫耀”录音,上海市公安局在2025年,不得不重启了对这起六年前旧案的“顶格复核”。
![]()
这次复核的阵仗有多大?市公安局的督审、法制部门,甚至调动了司法局的专家。他们要查的,不是那50块钱的自行车罚款,而是那句“两句话捞人”背后,到底有没有“特权干预”?
复核结论,斩钉截铁:
当年那起案件的“执法过程合法合规”,不存在“违规放行”或“特权干预”。
这个结论,等于是用上海市公安局的信誉,正面“打脸”了秦编剧的“酒后豪言”。你吹牛说你“捞人”了,我们查了,对不起,查无此事。
秦编剧的“尴尬”辩解:我喝多了,我开玩笑
官方通报一出,最尴尬的,莫过于“剧本”的创作者秦雯本人。
她也迅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关于录音:她承认录音是她。但那是2020年,她和朋友“饮酒聊天”时说的。她强调,这内容被他人“未经允许录音”,还“编辑后传播”。
![]()
关于“捞人”:她的解释,堪称年度最经典的“社死”现场。她说,所谓“两句话捞出”,纯粹是“开玩笑”和“显示人脉”。
翻译一下:我没那个本事,我就是吹个牛X,谁知道你们还当真了。
她还透露了一个细节:她丈夫王某某,当时确实“尝试”联系过沪外(上海以外)的媒体朋友,想“说情”。结果呢?对方“婉拒”了,然后她丈夫就没再行动了。
这个细节,简直是“反向公关”的典范。它不仅没证明她“人脉广”,反而证明了她丈夫唯一的“说情”尝试,还被人给拒了。
她以为的“王者”操作,在现实中,只是一个“青铜”的无效求助。
一场“特权幻象”的破灭
现在,整个故事拼图完成了。
![]()
古二
2019年,秦雯和朋友违法骑车,和民警发生轻微冲突,被带走,写检讨,被罚款,因“拍打”情节轻微未被处罚。全程合法合规。
2020年,秦雯在酒桌上,为了“显示人脉”,把这段经历“艺术加工”,吹嘘成了“袭警+捞人”的“大女主”爽文。
2025年,这段吹牛录音曝光。
2025年11月11日,上海警方顶格复核,用一份通报,戳破了她用“特权幻象”吹出的泡沫。
这场风波,始于一次“违法骑行”,发酵于一次“酒后吹牛”,最终落幕于一场“官方打脸”。
上海警方的通报,态度很明确:我们对任何干预执法的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我们坚持执法规范化,法律面前无例外。
而这场闹剧,也给所有人,尤其是一些“圈内人士”提了个醒。
把违法行为当成“谈资”,把“践踏规则”当成“人脉炫耀”,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法律的极度漠视。
你以为你在酒桌上“编剧本”的样子很潇手,殊不知,在法律的“复核”镜头下,你只是一个拙劣的演员。
法律,不是你用来炫耀人脉的背景板。当特权还在“幻象”中时,法治,已经拿出了“实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