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原载于闽北日报2025年11月11日四版
初冬拂晓,薄雾如纱。在政和县东平古镇的街巷间,一缕清冽酒香随雾漫溢,萦绕邻里、沁人心脾。这令游人沉醉的“良辰图景”,早已是古镇数代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底色。
酒,是中华文化的鲜活载体,是乡愁记忆的味觉密码。在素有“茶乡酒镇”之称的千年古镇东平,先民们以勤劳为曲、以智慧为粮,在岁月长河中酿造出醇厚绵长的高粱酒;当代东平人接续奋斗,守正创新、跨界融合,让这坛传承千年的佳酿,不仅香飘四海,更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酒”、文旅融合的“纽带酒”,酿就了古镇人民的幸福滋味。
天时地利育佳酿
东平的酿酒史,是一部镌刻在时光里的文化长卷。据《政和县志》记载,当地传统酿造业最早可追溯至东汉建安时期,至明代已形成成熟的民间酿酒体系,米酒、药酒的工艺与配方代代相传,至今不少村民家中仍保留着酿酒的传统。
非酿酒原料主产区的东平,何以酿出远近闻名的好酒?答案藏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
“名酒必依佳泉”,西汉《礼记·月令》将“水泉必香”列为酿酒六要素。东平镇西北金峰山里,一脉山泉穿岩而过、终年不涸,水质清冽甘甜、入口生津。全国劳动模范、东平高粱酿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步瑞介绍,经专业检测,这股山泉富含锂、锶、锌、钴等多种有益微量元素,为酒体注入了独特的温润质感,成为东平酒香绵长的根基。
更难得的是古镇的生态禀赋。东平四面环山、地处盆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温润气候,为窖池中酿酒微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绝佳环境。加之千年酿酒史的积淀,有益微生物在厂房、窖池、曲房等处长期栖息活跃,形成了独属于东平的“微生物菌群密码”。
一方水土养一方酒。1958年,依托悠久的酿造文化与优越的自然条件,政和县东平酿造厂在镇北街头应运而生,1959年正式投产,标志着东平高粱酒迈入工厂化生产新阶段。传承古法工艺、优选外地优质粮食、历代匠人优化迭代,东平高粱酒以纯正柔和、清香四溢的口感迅速打开市场,赢得周边省市消费者的青睐。20世纪70年代,“闽北名酒”“省旅游食品”等荣誉接踵而至,“南有金门,北有东平”的美名更是传遍八闽大地。
在东平人心中,这坛酒承载着太多情感与记忆。“彼时粮食供应紧张,酒厂产能有限,每户人家凭票供应的酒量寥寥,只有招待贵客时才舍得拿出来。”年逾古稀的酿造厂老员工范德良回忆,东平高粱酒以“口感醇厚、性价比高”成为当年的“抢手货”,是一代人心中的味觉标杆。东平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杨家春则直言,走出东平,高粱酒就是“可移动的家乡名片”,“外地朋友都爱喝,每逢送礼,大家总会托我们代购几瓶。”
东平高粱酒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受市场环境变化等种种因素影响,1997年,原东平酿造厂停产、关闭。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酒香怎能就此断绝?经改制重组,东平高粱与东平老窖两家酒企成立,并继承了老厂代代延续的传统酿造工艺,探索起高粱酒发展之道。
守正创新激活力
走进东平老窖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厂区,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面而来。循着香味步入酿造车间,二十余个方形窖池沿墙一字排开,薄膜与层层窖泥将酒醅与外界隔绝,为微生物留足孕育美酒的空间。
蒸粮、摊晾、拌曲、入窖、出窖、蒸馏、出酒……一道道工序循环往复间,60度的基酒出炉,装入酒坛储藏,至少六年后,才会与老饕们再会。
仔细一看,酿造车间里“滴水不沾”,好酒从何而来?东平老窖厂长叶章福从正在冷却的粮堆里抓起一捧,介绍起其中奥妙:“我们酿酒采用纯粮固态发酵工艺,依靠高粱、玉米、糯米、大米等粮食与酒曲、窖池中的微生物作用、发酵,再经过蒸馏出酒,不需要添加液体介质。”
在这一传统工艺下,发酵环节长达两个月,最为耗时。这是因为,看似平凡的原料变身好酒,离不开一口好窖——准确地说,是富含微生物的窖泥。
1999年,在原武夷特曲酒厂董事长黄春华的主导下,东平老窖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接手原东平酿造厂的老厂房,让沉淀近半个世纪的老窖池再度“上岗”。
“一寸窖泥一寸金”,依靠老窖池带来的发展缓冲期,东平老窖聚焦自主研发与对外合作,更新原料成分配比、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培育专业人才,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添上了规模化、标准化的新翅膀。短短几年内,经典款、新产品质量稳定产出,让窖香纯正、口感柔和的“八闽第一窖”在市场站稳了脚跟。
穿过窖池继续深入,好酒的另一“秘诀”揭晓。数个大型蒸馏设备旁,几位工人正忙着将发酵好的酒醅移入酒甑。“这道工序看上去就是简单地舞舞铲子,其实讲究不少。”在车间忙了24年的老师傅范觅禄说,“每一铲都要铺匀铺准,蒸汽才能和酒醅充分接触,受热均匀,出酒质量才稳定。”
酿酒难离老窖池,更少不了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东平老窖,不少酿酒师傅和范觅禄一样,年轻时进厂,跟着酿造厂出身的老师傅一步步学,一直干到中年、退休,成了一线好手。“刚工作时,翻拌酒曲、酒醅测温都靠经验,”范觅禄说,“现在有了现代化设备辅助,体力消耗更小了,但很多传统工艺还是不能变,这是我们的根。”
传统工艺一代传一代,对好酒的坚持也一辈辈传承。全年不停产的酿酒车间,为不少东平人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收入,仅生产一环便保障了近50人的固定就业。2012年扩产后,东平老窖每年产值达3000万元,税收达200万元。
文旅融合拓新局
从东平镇集镇出发,驱车不到10分钟,就来到龙山工业园区。记者看到,东平高粱生态酿造产业园建设项目工地上,工人们正加紧推进水电、门窗等配套设施安装,确保项目早日投产。
“一期项目包含酒窖、酿造车间、灌装车间等核心设施,可满足清香型、浓香型、酱香型等多香型高粱酒生产需求。”东平高粱总经理张鑫介绍,项目引进行业领先生产线,与省轻工研究所、四川知名酒企达成技术合作,将进一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与品质。“一期计划2026年春节前投产。全面扩产后,预计年产能3000吨,新增就业岗位100余个。”
作为政和县融入南平市“五个一”生态产业体系的重点项目,东平高粱生态酿造产业园承载着“酿造+”产业链的发展愿景。“产业园正面预留地块,将用于二期建设酿酒工坊、酒博物馆。”张鑫指着规划图介绍,酿酒工坊将开设酿造科普课程,让游客体验“亲手酿酒”的乐趣;酒博物馆则将联动政和县相关部门,打造集政和酒文化、茶文化于一体的展陈空间。
“项目建成后,将与起凤林生态茶园、中央苏区政和历史展示馆等景点串联,推动茶、酒、红色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东平镇党委组织委员尤明表示,镇党委政府将持续做好服务保障,让东平“茶乡酒镇红土地”的特色品牌更加响亮。
在东平,“酿造+”的融合文章不止于此。为盘活文旅资源、打响乡愁美食品牌,2024年12月,政和县楠木林振兴乡村发展有限公司整合东平高粱酒、东平酱油、“东平四宝”等本地特色农产品,推出“东平乡愁美食大礼包”。正红色的精美礼盒内,小巧酒瓶旁,东平小胳、白茶辣椒酱等“地道东平味”一应俱全,成为游客争相选购的伴手礼。
“目前大礼包已入驻石圳湾、念山云上梯田、天村稠岭等多个景区。”项目负责人、楠木林振兴乡村公司经理王颖说,这种组合形式既方便游客品尝选购,又让东平文旅资源以美食为载体,跟随游客的脚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礼包中,一款“年轻化”单品格外吸睛:小巧玻璃瓶上,印着宋徽宗赐“政和”年号为县名的插画,“政和白茶酒”的标签。“为让年轻消费者感受白酒与白茶的魅力,2018年我们联合高校研发这款产品,2021年正式上市。”东平高粱市场总监肖榅旺介绍,白茶酒呈甘甜味型、入口醇和,可与苏打水等搭配调制DIY饮品,“白茶和高粱酒都是东平名片,我们希望这款酒能成为年轻人认识、爱上东平的桥梁”。
不久前,乡愁美食嘉年华在东平举行。白日的墟市上、夜空下的民宿里,无论是窖藏多年的陈酿,还是新潮时尚的白茶酒,都在这场盛宴中绽放光彩,满载乡愁美食的车辆载着游客踏上归途,而东平高粱酒的清冽香气,早已沁入人心。
从东汉古酿到现代产业,从匠心坚守到文旅融合,这坛流淌千年的佳酿,不仅酿出了舌尖上的醇香,更酿就了古镇人民的幸福生活,书写了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千年酒镇东平,正以酒为媒、以文为魂、以旅为翼,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记者手记
守着根, 也追着新
连日采访,我总在思考:这坛跨越千年的高粱酒,何以从农家土瓮走进产业蓝图,成为乡亲们的“幸福源”?东平人告诉我,守着根,也追着新。
这“根”,藏在千年的坚守里。东平老窖负责人叶章福说:“一寸窖泥一寸金,丢了它,就没了东平酒的味儿。”就连基酒陈酿,也得等够六年,“少一天都不行”的执拗,是东平人对传统的敬畏。
这“新”,写在发展的蓝图上。龙山工业园区里,东平高粱生态酿造产业园的框架已成型。还有那瓶“政和白茶酒”——东平高粱酒与白茶跨界融合的结晶,市场总监肖榅旺说:“就是想让年轻人也爱上咱的老味道。”
东平高粱酒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传承”,不是守着老物件不动,而是把老工艺里的匠心传下去;所谓“振兴”,不是盲目追逐新潮,而是让传统与现代同频,让生态、文化、产业同向发力。
这坛酒里,装的不只是东汉以来的酿造文化,更是新时代东平人以“守正”固根基、以“创新”谋发展的智慧。原来,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这样一碗“老味道”里——守得住传统的魂,找得到前行的路,日子自然就像这东平高粱酒,越品越醇厚,越酿越香甜。(程若兰 通讯员 阮倩敏 文/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