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西频道
从“坐堂听诊”到“上门巡诊”
——吉水县醪桥镇人大巧解基层“千千结”
在基层治理体系末梢,人大代表如何真正发挥作用,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吉水县醪桥镇人大用实践给出了生动答案:推动代表力量下沉,在田头巷尾当好“信息员”“调解员”“办事员”,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化解民忧,织就了一幅充满烟火气与温情的基层治理新图景。
联络站里乡音解纷
近日,一起因职工猝死引发的赔偿纠纷在醪桥镇引发争议。悲痛欲绝的家属与企业代表各执一词,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关键时刻,醪桥镇人大主动介入,启动“人大代表+信访调解”联动机制。
代表们采取“背对背”调解方式,分头开展工作。人大代表周晓全用当地方言与家属促膝长谈,将生硬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暖心话语;与此同时,其他代表配合县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向企业负责人详细解释相关规定。
经过多轮耐心细致的沟通,这起棘手的纠纷终于得到圆满解决。“有人大代表在场调解,我们心里踏实多了。”家属叶某某的这番话,道出了群众对人大代表调解工作的认可。
如今,醪桥镇的代表联络站已不再是简单的接待场所,而是变成了化解基层矛盾的“前沿哨所”。据统计,今年以来,该镇各级人大代表已在联络站接待群众300余人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5%以上。
民情日记枝叶关情
在醪桥镇,每位人大代表都有一本特别的“民情日记”。这些日记本里,记录的不是个人的生活琐事,而是群众反映的各类急难愁盼问题。
人大代表易海燕的民情日记尤其引人注目。翻开这本日记,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她在走访选民时收集到的各种民生问题:村里路灯不亮、农贸市场下水道堵塞、留守儿童假期无人照看……每一页都承载着群众的期盼。
在一次走访中,老人周以德向她反映,家门口的排水沟因污水工程被填平,每逢下雨天,积水就会倒灌进菜地。尽管多次联系施工方,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易海燕认真记录下老人的诉求,当天就冒雨前往现场查看情况。随后,她立即联系村委会和项目负责人召开现场会,明确责任主体和修复时限。短短两天后,排水系统就恢复了正常。
截至目前,易海燕的民情日记已记录并跟进处理民生诉求40余项,办结率超过90%。在醪桥镇,这样的民情日记已经成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
项目一线巡访问效
在今年的镇人大会议上,通过代表票决产生了6项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其中,“推动解决醪桥住宅小区办证难问题”以高票入选,成为当年民生实事项目的重中之重。
为确保这些民生实事项目真正落到实处,醪桥镇人大创新成立了“民生实事项目巡访团”,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跟踪监督。
巡访团成立后,走访了多个住宅小区,召开业主座谈会7场,收集整理共性诉求43条。同时,协调镇自然资源所的工作人员,在社区开设“办证政策解读会”,面对面解答居民疑问,详细解释“证缴分离”政策,消除了大家的顾虑。
在最近的一次巡访活动中,醪桥湖畔小区居民宋雪莲拿着刚领到的不动产权证书,欣喜地对巡访团说:“盼了这么多年,心里终于踏实了!感谢镇人大帮我们圆了‘拿证梦’。”
“我们巡访,不是不信任,而是要确保政府的‘好心意’,能真正办成群众的‘满意事’。” 醪桥镇人大主席孙菲菲表示。从联络站的乡音调解,到民情日记的枝叶关情,再到项目一线的巡访担当,该镇人大代表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欧阳诗怡、彭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