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岁的田大妈原本是广场舞队伍中的骨干,最近一连好多天都没来跳舞。大伙一问才知,原来是她的老毛病骨质疏松性疼痛又犯了,据说这次特别严重。提到骨质疏松,大多数人只是想到骨折、驼背等情况,大家这才意识到这种病还会引发各种疼痛。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静悄悄”的慢性病,平常较难发现,但腰酸背痛是骨质疏松症的一个常见症状,大约58% 骨质疏松症患者会出现疼痛,其中 70%~80% 的病人为腰背痛,且大多数人长期受到疼痛困扰。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低、骨显微结构退化、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系统性骨骼疾病。但它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可能因为不良生活习惯或其他疾病而受到影响。
骨质疏松性疼痛是老年人常见的“隐形折磨”,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骨折等严重后果。近日,《骨质疏松性疼痛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案专家共识》正式发布;此前,《老年骨质疏松性疼痛诊疗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 版)》也已于去年发布,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权威指导。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感官如视觉、 听觉、味觉等敏锐度都在下降,但痛觉相反,如肌肉、骨骼疼痛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如骨质疏松,伴随着逐渐发生的骨量丢失、骨微结构破坏、骨骼力学性能下降以及微骨折出现等,患者逐渐表现为腰背痛、四肢痛、甚至全身痛。据2018年《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我国约2亿人受骨质疏松及相关疼痛影响,5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约为19.2%,其中女性患病率高达32.1%。
骨质疏松性疼痛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病因主要包括骨量流失引发的微骨折、肌肉与软组织损伤、炎症反应及神经压迫等器质性改变,同时受心理情绪因素影响;在发病机制上则表现为局部骨组织病理破坏、周围神经系统的病理改变及中枢致敏等多层次的病理生理过程。
一旦以下 5 种疼痛,通常就是骨质疏松的信号,大家应当予以警惕,及时就医:
1、夜间痛:常在夜间或凌晨感到疼痛,这种疼痛可能难以确定具体位置,表现为全身性的不适。
2、腰背痛:腰背痛在活动时会加重,尤其是在长时间站立、坐着或进行某些体力活动后。
3、四肢痛:四肢在没有明显外伤的情况下出现疼痛,尤其是在夜间或早晨;
4、慢性痛:长期遭受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可能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5、急性痛:患者发生骨折时,会出现急性的骨折疼痛,翻身、起坐时出现加重。
以上的疼痛症状可能会有交叉出现的情况,例如腰背痛也有可能是急性或慢性疼痛,总结骨质疏松疼痛特点旨在帮助大家提前预警,以便早预防早治疗。
根据《骨质疏松性疼痛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案专家共识》与《老年骨质疏松性疼痛诊疗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 版)》,目前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骨松药物和镇痛药物,但要注意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能自行盲目用药
抗骨质疏松药包括双膦酸盐、活性维生素D等,可改善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如羟考酮纳洛酮缓释片)、抗癫痫药、外用消炎镇痛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依降钙素通过激活阿片受体促进内源性镇痛物质释放,羟考酮纳络酮缓释片直接作用于阿片受体阻断疼痛信号,两者联用可从“内源性激活”与“外源性补充”双途径增强镇痛效果,同时依降钙素改善骨结构、减少疼痛根源,羟考酮纳络酮缓释片快速控制疼痛症状,形成“护骨+镇痛”的协同作用。
总之,骨质疏松性疼痛可防可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共识强调“快速止痛+长期护骨”双目标,发挥精准诊断和药物优势(如依降钙素与羟考酮的协同应用),同时结合整体调理,只有治疗骨质疏松药物+有效治疗基础疾病+补充骨营养,协同防治,才能有效缓解疼痛、降低骨折风险,提升生活质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