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国民党新任主席郑丽文公开向媒体表态,为维护两岸和平,她表示愿意与任何人会面,甚至夸下海口称若有必要,可以访问大陆百次。
![]()
这番话热情洋溢,听着仿佛两岸春天就近在眼前,但热闹背后的问题很关键:这百次访问要走向何方?终点站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把目光从郑丽文移开,看看台北市长蒋万安,会发现另一种处理方式,他对两岸议题一直很冷静,处理方式偏向冷处理。
![]()
虽然郑丽文和蒋万安表面风格不同,但实质上都是同一个逻辑:把公众注意力从“最终要不要统一”的核心问题,引导到“如何和谐相处”的过程问题。
这种做法就是国民党新生代打造的“过程政治学”,强调过程、淡化目的,在他们逻辑里和平不再只是通向统一的阶段,而是需要维持的状态,从手段变成目标。
![]()
郑丽文在就职演说中,强调“化解矛盾”“避免战争”“积累善意”,主要讲如何管理现状、控制摩擦,而没有提如何改变现状或走向未来,她提出的蓝图中,和平和经济发展成为核心任务,统一问题被刻意忽略。
蒋万安逻辑相似,他身着军装视察“汉光演习”,口头批评解放军动作“不利和平”,声称“不挑衅、不引战、不怯战”,实际上是以防御和拖延为主,意图维持现状。
![]()
这种对和平的定义,与他父亲蒋孝严当年的“回家”思路明显不同,2003年蒋孝严回杭州说“回家的感觉真好”,目标明确指向回归,而现在新生代国民党则弱化方向感,只强调过程。
为了让“过程政治学”成立,身份认同上也必须模糊化,他们在文化上亲近大陆,但政治上保持距离,一方面承认血脉中有中国元素,一方面回避政治归属问题。
![]()
郑丽文鼓励台湾民众说“我是中国人”,既区别于民进党的“去中国化”,又能笼络泛蓝选民,但不提身份最终归属,蒋万安则将政治切割得非常巧妙。
大陆定十月二十五为台湾光复纪念日,意在纪念历史,蒋万安避开主题,用“中华民国光复节”回应,把历史分割成互不相关的政治叙事,以稳固台湾政治存在。
![]()
蒋万安的早年文化倾向早在2005年就已显现,这一年他跟随父亲回到大陆祭祖,与此同时,他恢复了原本的姓氏 “蒋”,这一行为直观体现出他对家族历史的珍视,也彰显了对自身文化渊源的深刻认同感。
但分析认为,他在身份认同上更偏向“台湾人”,对广义“中国人”的认同相对有限,这种文化上的亲近与政治上的疏离,在蒋万安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
![]()
民众会感到他有归属感,但他并不触及两岸政治终局,这种身份矛盾恰恰成为国民党新生代“过程政治学”得以运作的基础。
在这个策略下,文化亲近用来建立民众认同,政治疏离则避免涉及统一或两岸终局问题,蒋万安和郑丽文在执行上手法不同:郑丽文通过强调化解矛盾、和平发展来获得公众支持。
![]()
蒋万安则用冷处理和中性表态来维持现状,表面上看他们风格不同,但本质都是回避最终目标,专注于维持和平和现状,减少摩擦。
而这种策略在大陆明确目标面前显得脆弱,大陆的对台政策非常直接,核心标准只有一个:你是否朝着统一方向努力。
![]()
这一目标靠 “九二共识” 和 “反对台独” 来体现,它绝不是可以拿来谈判的筹码,而是决定两岸关系性质的核心底线,这条底线能穿透各类花哨言辞,照出真实态度,国民党内部也有不少人对这一点有着清醒认知。
洪秀柱之前直接怼郑丽文:“你都把统一当成目标了,总不能光说不练吧,那咱们接下来的步子是不是得踩实了,逐渐往统一的方向走?”
![]()
这种策略还依赖言语和行为上的技巧来维持表象,蒋万安通过冷处理和中性表态,郑丽文通过热情表态和强调和平,双方都在强调维持现状、避免摩擦,而回避最终归宿问题。
在岛内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这种做法暂时能维持政治空间,安抚不希望变化的民众,但无法改变历史趋势,也无法消解大陆在统一问题上的强烈战略意图。
![]()
国民党新生代的“过程政治学”,本质上是一种高级拖延策略,他们在处理两岸议题时,重点在于描绘过程和管理现状,而刻意回避最终目标。
比如他们常会着重强调,双城论坛能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各类两岸交流也能增进民众之间的感情,但对于最核心的最终统一议题,或是两岸共同的政治归宿这类关键问题。
![]()
蒋万安的冷处理和郑丽文的热表态,只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本质都是在延缓涉及核心问题的讨论,这种策略在台湾内部的政治环境中,短期内能找到生存空间。
它通过强调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安抚害怕变化的民众,同时避免触碰敏感的统一话题,让选民觉得安全、政策可控,但在更大的历史和战略环境面前,这种做法存在明显局限。
![]()
大陆的军事演习,如“联合利剑”和“海峡雷霆”,清楚表明了一个信号:如果和平过程不能最终导向统一,实力将确保目标实现,这种硬性力量直接限制了国民党通过拖延和模糊政策维持和平的空间。
也就是说,国民党新生代在岛内政治中,或许能暂时搁置两岸相关争议,但放到两岸关系的整体历史逻辑面前,他们这种回避核心的策略就显得格外脆弱。
![]()
和平的过程虽然可以管理和延伸,但终点不会消失,现实会迫使各方面对统一或分裂的最终问题,蒋万安的冷处理和郑丽文的热表态,都无法改变这一趋势。
参考资料
京彩台湾2025-11-04《杨毅周: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对反“独”促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