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续分享两次后,看到很多孩子都在参与推荐的数学活动,也收到了很多家长的留言,能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大家,我也很开心。大家在观看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好的建议,也欢迎随时留言给我。
关于一些问题再做个说明:
1.我录制的视频都是针对孩子的,所以在录制时语速语调都会有所调整,不同年级也会有变化,小视频可以直接给孩子看;
2. 录制的内容都是课本知识的补充拓展,还是要先学好校内知识再来体验;
3.我刻意不使用夸张的动画课件,就用最原始的方式录制,也是给孩子呈现一个最原生态的课堂环境,他们应该关注知识本身而非外在形式,真实的校内课堂就是如此,我一直不建议用大量的声光电刺激来吸引孩子,除非一些特殊需要展示的,比如图形的变换等;
4. 不是所有活动都录制视频了,尤其高年级的一些深度思考,更多是通过文字引导孩子自主探究,锻炼思维的耐力与深度,也更贴近真实学习场景。
在孩子们熟悉了数字之后,我们迎来了一个最为特殊且复杂的数字——0。《零不只是没有》这本书,将带领孩子进行一次思想的探险,去发现空无之中所蕴含的丰富意义。
![]()
在开始共读前,我们依然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
1.您的孩子知道0表示没有,但他是否理解,为什么“10”中的0如此重要,缺了它数字就会完全改变?
2.当孩子被告知“0不能作除数”时,他的反应是困惑地接受,还是充满了好奇,想去探究这背后的奥秘?
如果答案倾向于前者,那么这本书正是时候。我们将一起,将“0”从一个表示“无”的简单符号,升华为理解整个数学系统运转的钥匙。
对应课标中“数的认识”与“运算规律”部分,我们分学段解决三大核心问题:
1. 占位思想→0的功能性(在位值制中的关键作用)
2. 基准思想→0的参照性(作为起点和分界点)
3. 规则思想→0的特殊性(在运算中的独特规则及其逻辑)
一、低年级(1-2年级):
从“没有”到“占位”,初识零的魔力
对应课本知识:
一上《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下《100以内数的认识》;
二上《测量》;
核心任务:
建立“0表示没有”的基数概念,并初步感受0在数字中的“占位”作用;理解0作为测量起点和正负数分界点的意义,从“绝对无”过渡到“相对参照”。
深度精读活动:
1
糖果归零:
任务:表演一个吃糖果的情景。桌上有3颗糖,吃1颗剩2颗,再吃1颗剩1颗,再吃1颗剩0颗。
操作:在吃的过程中,同步写出数字3, 2, 1, 0。强调当什么都没有时,就用“0”来表示。
讨论:0摸得到吗?我们能看见0个苹果吗?(强化0的抽象性,它表示“没有”这种状态。)
与课本链接:这是孩子第一次正式接触0,通过情景化操作理解0的基数意义,为学习简单的加减法(如3-3=0)打下基础。
2
“数字大楼”的空房间:
任务:用积木或卡片搭建“数字大楼”。例如搭建“10”:左边放1块十位积木,右边放0块个位积木。
操作:强调“十位上有1个十,个位上‘1个一’也没有,我们必须用‘0’把这个房间占住,不然大楼就变成‘1’,塌掉一层啦!”
讨论:如果没有0,我们怎么表示10、100呢?(引导孩子理解,0就像一个“占位符”,确保其他数字待在正确的位置上。)
与课本链接:此活动将抽象的“位值”概念具体化,让孩子直观理解0在十进制中的不可或缺性,是学习100以内数的核心铺垫。
3
“零刻度”的奥秘:
任务:观察直尺、温度计上的0。
操作:用直尺量长度,问:“物体的一端要对准哪里?(0刻度)为什么不能从1开始量?”;看温度计,问:“0摄氏度是没有温度吗?还是代表一个特定的温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深度讨论:直尺上的0和糖果的0,意思一样吗?(引导区分:糖果的0是“绝对无”,直尺和温度计的0是测量的起点,一个被约定好的“基准点”。)
与课本链接:此为学习负数的基础。理解了0作为基准点,才能理解“高于0”和“低于0”的概念,为引入负数做好思维准备。
二、中年级(3-4年级):
零作为起点与支点,理解参照系
对应课本知识:
四下《四则运算》
核心任务:
深入理解“0表示没有”在不同运算中的作用。
深度精读活动:
1
“零的运算”规律探秘:
任务:系统探索0在加减乘除中的运算规律。
操作: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通过大量举例,自己发现:
任何数加、减0,等于本身。(0像“隐形人”)
任何数乘0,等于0。(0像“毁灭者”)
0除以任何非0数,等于0。
深度讨论:为什么0有这些“奇怪”的规则?你能用“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来解释吗?(例如:5个空盒子(5×0)里面还是什么都没有。)
与课本链接:系统梳理运算定律,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并为那个最特殊的规则——“0不能作除数”埋下悬念。
三、高年级(5-6年级):
零的哲学思辨与规则溯源
对应课本内容:
五上《小数乘法》;
六下《负数》的深入学习;
核心任务:
深入探究“0不能作除数”的原因,理解0在坐标系中的核心地位,完成对“空无”的哲学思考。
深度精读活动:
1
“为什么不能除以零?”大辩论:
任务:共同探讨除法运算的本质,并挑战“除以0”的悖论。
操作:复习除法:6÷2=3,意思是“2个一组,6里面能分出3组”。
提问:6÷0=? 意思是“0个一组,6里面能分出几组?” 引导孩子发现逻辑矛盾:分“0个一组”本身就没有意义。
再用逆向思维:如果6÷0=某个数,那么该数×0应该=6。但任何数乘0都是0,不可能等于6。所以找不到这样一个数。
深度讨论:这不是0的问题,而是为了维护数学逻辑的严谨性而必须遵守的规则。这规则保护了数学不产生矛盾。
与课本链接:这是对运算规则最深刻的洞察之一。孩子不再是规则的盲从者,而是逻辑的守护者。
2
“坐标原点”的威力:
任务:在一张纸上画一条带箭头的横线,标记出0,再标出1,2,3...和-1,-2,-3...
操作:这就是数轴,0就是这个世界的原点。讲解点的位置(如+3)、两点间的距离,都是相对于0来确定的。
深度讨论:如果没有0这个原点,我们能说清楚-3和+3的位置吗?0在这里还是一个“空无”的数字吗?(引导理解0作为参照系核心的强大功能。)
与课本链接:此为中学函数、坐标系思想的绝对基础。理解了原点的重要性,就掌握了代数思维的钥匙。
当我们合上《零不只是没有》这本书,我希望孩子带走的,不仅是对一个数字的更全面认识。
更希望的,是这三颗种子的进一步生长:
第一颗,是“理解空无”的种子——让他们领悟,有时“空无”恰恰是构建“万有”的基石。
第二颗,是“审视规则”的种子——让他们懂得,每一个数学规则的背后,都闪耀着逻辑与理性的光芒。
第三颗,是“拥抱矛盾”的种子——让他们敢于直面像“除以0”这样的悖论,并理解正是对这些矛盾的探索与界定,推动着数学不断向前。
从“没有”的直觉,到“占位”的智慧,再到“原点”的大作用,对“零”的认识深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未来数学世界的广度。这是我们为孩子奠定的,又一块坚实而深刻的思维基石。
拿云妈妈好几周没有来做分享了,但其实我们俩每周都没讨论各种选题,最终因为没有合适分享的而选择了宁缺毋滥。
昨晚她跟我说分享个对未来世界的猜想吧。
我说好啊,拓展一下大家对未来的认知和想象力,邀请你来分享,就是开拓大家眼界的,提供多角度思考的。
她说,可能很多人会不感兴趣。
我说没关系呀,咱们公号从来没追求过阅读量,只追求我真心认为对大家有用。就像咱的汉生数学专题,因为深入、专业、需要家长拿出执行力去配合,所以注定阅读高不了。但我心里它是非常有价值的,弥补了我们想给孩子做拓展,却不知道怎么做;知道汉声数学特别好,但又用不好的遗憾,连我都从国内把书运过来了,带着小七一本本过,分年级的拓展,整个小学阶段都能用到。这个专栏,只要大家愿意用,真的可以帮到很多人,即使只有几个人真正去实践,也是实打实的价值。
Read More
育儿干货I好物分享I诚意满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