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前语:
2024年,千禾社区基金会启动《社区积极行动者培育系列指南》的知识生产工作,邀请在社区工作领域资深的行动者黄亚军、黎玉婷、周桂英担任首批写作者,支持其将多年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转化为一线社区工作者可参考和探讨的文本,进而推动交流与共学,共同提升社区发展工作的能力。在手册发布之时,我们希望透过写作者在一线的成长故事分享,为社区工作伙伴们提供更多借鉴。
本篇是《如何识别和培育社区积极行动者》作者黎玉婷的分享。
![]()
黎玉婷
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创办人、执行总监
玉婷自2005年起从事社会工作,在大湾区的城市商品住宅小区、老旧小区、新农村等不同形态的社区推动社区治理,具有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和管理经验。
![]()
参与编写千禾社区基金会的知识手册《如何识别和培育社区积极行动者》,让我有机会回望最初在社区工作的点点滴滴,愈发觉得这本手册不仅是一本实务的工作指引,更是无数个社区实践故事的沉淀、无数次与居民交心的感悟集合。
“识别和培育社区积极行动者”,是我们踏入社区开展工作的第一步,而这一步,往往是最容易的,也是最不容易的。
容易之处在于,它表面上仿佛只是在组织活动、和居民聊聊天;可它的不容易,却藏在活动与闲聊背后的深层目标里:
我们能否借着组织活动,精准识别出社区里的积极行动者?能否在聊天中摸清居民真正的需求?能否在互动中盘点居民手中的资源?又能否借此机会,与居民建立起真正信任的关系?
去接触具体的人,
别急着“改造社区”
作为过来人,我深知行业新人刚进入社区工作时容易感到迷茫,因为社区工作的对象常常让人“无从下手”。
要知道,将社区作为工作对象,往往比把特定人群作为工作对象难得多,像青少年、长者这样的人群,是看得见、能分层分类的,我们可以针对性地设计服务。可社区呢?它是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整体,既有物理空间的属性,又有人际关系的联结,还有文化氛围的沉淀,新人刚接触时,很容易不知道从何做起,甚至产生沮丧情绪。
我自己的经验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出发,不用急于去“改造社区”。初进社区时,我经常在社区“闲逛”,和晒太阳的老人谈天,跟下棋的大叔唠嗑,去社区的游乐场逛逛,听带孩子的妈妈吐槽,去小区的便利店和店主聊聊社区里的新鲜事。主动接触更多具体的人,在与居民的交流中,你会慢慢摸清社区的脉络——哪家有独居老人需要照顾,哪户有孩子面临上学难题,居民们最关心的是停车问题还是绿化问题……
就这样,从一个个具体的人,逐渐感知到整个社区的温度与需求,迷茫自然会慢慢消散。
社区发展核心是“人的成长”
随着工作的深入,我对“人与社区发展”的理解也发生了转变。
最初,我以为“社区发展”就是举办社区活动让居民参与;但现在我明白,社区发展的核心是“人的成长”——当居民开始关心邻里、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当“我家”的意识转变为“我们社区”的意识,社区才算真正有了生命力。
而“社区积极行动者”,也并非特指“能力强、热情高”的少数人,而是每一个“愿意为社区尽一分力”的普通人,可能是主动打扫楼道的大叔,可能是帮邻居代收快递的阿姨,也可能是参与社区议事的学生。这些行动者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愿意参与”和“正在参与”的区别。
去年,我们在一间百年蚝壳屋筹备一个社区公共空间的开幕,隔壁的黄伯路过,在外面好奇地探头张望,我们热情地招呼他进来“工地”看看,跟他分享这里计划变成街坊聚会、共创艺术的地方。黄伯告诉我们,他童年时曾经在这个蚝壳屋住过,很关心这个房子的变化。于是,黄伯成了我们装修的“监工”,每天都会特意走过来看看房子的变化,看看工人是否认真装修。蚝壳屋装修完成后,他知道我们需要调整一些电线的位置,特意交代做电工的儿子黄叔下班后过来帮忙。于是,黄叔又成了蚝壳屋的特约义务电工了。再后来,不只是黄伯父子俩,社区里的娟姐、诚妈等很多街坊,也纷纷过来一起参与这个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
![]()
![]()
若事事包办,
社区就会停滞
做社区工作,我们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就是一味地想着怎样为居民提供直接服务。
我记得有一次,工作团队在讨论如何回应社区的老龄化问题,同事发现社区有一定数量的独居老人,日常的吃饭、就医、陪伴等很多方面都存在需求,但我们每个社区只有2名工作同事,没有能力一一回应。
如果我们是长者服务中心,确实应该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直接服务,但作为社区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挖掘社区的内生力量回应社区的需求,为社区有需要的人编织社区的支持网络。于是,我们引导妇女自组织“快乐厨娘”关注社区的独居老人,她们每个月上门为一名独居老人做饭,陪老人一起用餐聊天;我们发动社区居民成立“电话大使”,每周给独居长者电话问候,及时了解老人的状况和需求。
在我看来,社区工作者的角色绝非传统意义上的服务提供者,如果我们事事包办,看似解决了眼前问题,却会让居民逐渐失去参与的动力和能力,陷入“工作者离开,社区就停滞”的困境。
真正的社区工作者,应是“协作者”“赋能者”和“资源整合者”。当居民有想法时,我们帮其梳理思路;当居民缺乏能力时,我们为其提供培训;当居民需要资源时,我们帮其搭建连接的桥梁。
![]()
别怕慢和难,
保持定力与信念
在这个资源导向的年代,能够选择认同社区工作的理念、扎根深耕社区其实并不容易。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成效,可能会遇到居民的不理解,甚至会面临资源短缺的困境。但越是这样,越需要我们保持定力与信念,相信社区本身的力量,相信居民身上的潜能。只要我们坚持与居民站在一起,耐心陪伴、用心赋能,就一定能看到社区慢慢焕发活力的那一刻。
最后,我想对所有社区工作者说:
社区工作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每一次与居民的交心、每一次推动居民的参与、每一次看到社区的改变,都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
尤其在迈出第一步时,别怕慢、别怕难,保持你的定力与信念,相信你所服务的社区,相信你身边的居民,在社区的烟火气中,有很多积极行动者愿意共同建设“有温度、有活力、有归属感”的家园。
文章作者:黎玉婷
文中图片为作者提供
扫描封面中的二维码即可在线阅读或下载
特别鸣谢南都公益基金会为本项目提供的资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