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 月 3 日,意大利能源公司埃尼的 LNG 货船抵达巴基斯坦 GasPort 终端,谁也没想到,这会成为该国短期内接收埃尼 LNG 的最后一艘船。
仅仅几个月后,巴基斯坦国有公司 Pakistan LNG Ltd(PLL)在 10 月 22 日向能源部提交的一份文件中,抛出了一个重磅决定。
与埃尼达成协议,取消 2026 年 11 船、2027 年 10 船共计 21 批 LNG 船货,仅保留每年 1 月和 2027 年 12 月冬季高峰的供应。
![]()
要知道,埃尼早在 2017 年就与 PLL 签下长期合约,承诺每月交付 1 批 LNG 直至 2032 年,如今突然大幅削减,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考量?
埃尼 2024 年还为巴基斯坦稳定交付了 12 批 LNG,可为何进入 2025 年,双方就彻底暂停了当年的供货?
更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埃尼,巴基斯坦还同步启动了与卡塔尔的谈判,希望调整长期供应合同,或推迟船货、或转售货源,甚至已有卡塔尔技术团队抵达卡拉奇商讨船期。
巴基斯坦与埃尼、卡塔尔的长期合约每年合计约 120 船,其中卡塔尔每月就供应 9 船,如此大规模的谈判与调整,难道仅仅是短期的供需波动?
随着太阳能、水电发电量持续上升,电力行业对 LNG 需求骤降,多家工厂也开始自发电。
这一系列变化是否真的让巴基斯坦从长期能源短缺,一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天然气过剩困境?
![]()
国际市场驱动下的 LNG 合同调整逻辑
2025 年的全球 LNG 市场,正为巴基斯坦调整长期合同提供着独特的 “窗口期”。
数据显示,这一年全球 LNG 现货价格始终维持在 11 美元 / 百万英热以上,部分时段甚至攀升至 16 美元的高位,这一价格远高于巴基斯坦此前与供应商签订的长期合同固定价。
对于埃尼、卡塔尔等能源供应商而言,将原本约定交付给巴基斯坦的 LNG 转售至现货市场,能获得更为丰厚的利润,这也成为他们愿意配合巴基斯坦调整合同的核心动力。
尽管欧洲对 LNG 的需求较能源危机高峰期有所调整,但凭借强劲的工业基础与储备需求,其采购力依然旺盛。
同时,亚洲部分经济体的能源需求保持稳定,这意味着供应商无需担忧调整后过剩货源的滞销问题,市场消化能力为合同调整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巴基斯坦与埃尼的合同调整率先落地,成为典型的 “双赢” 案例。
![]()
巴基斯坦成功卸下了未来两年 21 批 LNG 船货的采购负担,缓解了财政压力;埃尼则得以将释放的 LNG 资源投入高利润市场,提升整体收益。
回溯双方合作背景,埃尼早在 2017 年便与巴基斯坦国有公司 PLL 签署长期合约,承诺每月交付 1 批 LNG 直至 2032 年,且合同中明确赋予埃尼转运或改向他国的权利。
值得注意的是,埃尼每月 1 批的供应量,在巴基斯坦每年约 120 船的长期进口总量中占比有限。
调整这部分供应对其整体业务影响较小,这也让埃尼在谈判中拥有更高的灵活性,最终促成了双方的顺利合作。
![]()
巴基斯坦天然气过剩的成因与替代效应
巴基斯坦天然气过剩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国内可再生能源的爆发式增长与工业能源使用模式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太阳能发电的表现尤为亮眼,2024 年底,巴基斯坦太阳能装机量已达 4.1 吉瓦。
较 2023 年中的 1.3 吉瓦实现了三倍增长,其中工商业领域贡献了 3 吉瓦以上的装机量。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日照条件与光伏技术成本的下降,白天时段的太阳能发电已成为巴基斯坦电网中最廉价的电力来源,直接挤压了原本由燃气发电厂占据的市场空间。
水电的稳定发力则进一步巩固了可再生能源的替代效应。中巴合作的 SK 水电站在稳定运营一年间,累计向巴基斯坦电网供电 28 亿千瓦时。
![]()
而在建的巴拉科特水电站,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发电 11.44 亿千瓦时。
此前因气候变化与蓄水能力不足而波动的水电供应,在有利水文条件与政策支持下显著回升,与太阳能形成 “绿电组合”,共同冲击着天然气发电的地位。
数据最能体现这种替代效应:2022 年至 2024 年,巴基斯坦天然气发电量占比从 45% 暴跌至 22%,每年减少的 LNG 消耗量约为 300 亿立方,这一规模恰好与国内天然气过剩量基本持平。
与此同时,工业领域的 “自我革命” 进一步削弱了对进口天然气的依赖。
面对过去电网供电不稳、天然气供应时断时续的困境,巴基斯坦纺织、化工等耗能大户纷纷投资自备燃气轮机、蒸汽锅炉,甚至转向其他替代能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内部能源供应体系。
当工业这一最大天然气消费领域减少对外依赖,国家层面的进口需求自然出现断崖式下跌,最终造就了天然气过剩的局面。
![]()
过剩处理难题与财政经济影响
天然气过剩给巴基斯坦带来的,不仅是 “供过于求” 的市场问题,更是一系列棘手的实操难题与连锁性的财政经济冲击。
在过剩 LNG 的处置上,巴基斯坦曾考虑建立离岸储气设施或转售多余船货,但这两条路径均成本高企。
以离岸存储为例,租赁 LNG 储运船的海运与存储费用叠加,每立方天然气需额外增加 0.2 美元成本,单船日均消耗更是高达 100 万美元。
而转售方案同样不容乐观,当前国际 LNG 现货价格比巴基斯坦长期合同采购价低 15%,若强行转售,极易陷入 “高买低卖” 的二次亏损困境。
更严峻的影响体现在财政与能源产业生态层面。
为消化过剩库存,政府被迫以低于成本的折扣价在国内销售天然气,这种 “赔本运营” 不仅直接压制了本土天然气田的出厂价格,更严重打击了国内勘探开发企业的积极性。
当进口气比自产气更便宜时,企业自然不愿投入巨资开采本土资源,长此以往将形成 “依赖进口→抑制本土生产→进一步依赖进口” 的恶性循环,削弱国家能源自给能力。
![]()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两大国有天然气公司 SNGPL 与 SSGCL,因高价进口、低价销售的 “剪刀差” 背负沉重财务亏损。
这些亏损要么通过财政补贴兜底,间接加重全民税负;要么以债务形式累积,成为潜在的金融风险点。
而这一切困境的背后,还暗藏着能源战略的双重误判:一方面低估了太阳能发电的发展速度,未能及时调整 LNG 采购规划。
另一方面误判欧洲能源危机走势,押注欧洲需求持续旺盛以实现转售套利,最终却因欧洲需求暴跌 35% 导致计划落空,进一步加剧了过剩压力。
![]()
与卡塔尔谈判进展及多维度应对策略
在与埃尼达成合作调整后,巴基斯坦将化解过剩的关键希望寄托于与核心供应商卡塔尔的谈判。
相较于埃尼,卡塔尔与巴基斯坦的合作规模更为庞大,其通过两份长期合同每月向巴基斯坦供应约 9 船 LNG。
![]()
年供应量达 85-100 船,占巴基斯坦 LNG 进口总量的核心份额。
且合同条款严谨、限制性强,卡塔尔作为全球 LNG “超级卖家” 在谈判中处于强势地位,这也让双方的博弈更具挑战性。
不过,谈判已取得阶段性突破:巴基斯坦已成功推迟 2025 年 5 批卡塔尔 LNG 船货。
且未产生违约金,目前正推进额外 5 批船货的延期谈判,目标是合计推迟 10 批,以阶段性缓解国内过剩压力。
巴基斯坦能在谈判中争取到主动,核心筹码在于维护长期合同的 “价值稳定性”。
对于注重长期合作的卡塔尔而言,一个因财政困境被迫违约的买家,反而不利于其未来十几年收入的稳定,帮助巴基斯坦有序调整,实则是对自身长期利益的保障。
![]()
除了合同谈判,巴基斯坦还推出多维度应对策略。
在消费端,政府出台冬季天然气消费激励政策,通过适度补贴刺激民生与工业合理用气量;在供给端,敦促独立发电商提前终止天然气发电合同,降低不必要的容量费用支出。
同时,巴基斯坦已暂停近一年的 LNG 现货采购,将长期合同调整作为化解过剩的核心抓手 。
要知道,巴基斯坦年进口 LNG 总量约 120-140 船,通过优化长期合同结构、控制现货采购,既能精准削减过剩供应,又能避免盲目调整带来的额外成本,为能源市场恢复平衡争取时间。
![]()
结语
巴基斯坦 LNG 进口从 “扩张” 到 “收缩” 的转变,是全球能源格局重构与国内能源转型碰撞的缩影。
这场从 “气荒” 到 “气剩” 的逆转,既暴露了能源战略规划的短板,也展现了其应对危机的调整能力。
从国际市场驱动的合同重构,到可再生能源崛起的替代效应,再到多维度的过剩化解策略。
巴基斯坦的经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能源转型实践,更为全球发展中国家在新旧能源交替期,如何平衡能源安全、财政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样本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