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价大幅收缩之后的另类H股金融股的折价分化业绩驱动溢价收缩来源:华西证券《上市险企2025年三季报综述:资负共振推动业绩高增》来源:国泰海通《盈利大幅提振,资负持续改善——上市险企2025 年三季报综述》ETF频现资金流入
最近,A股银行股表现很是不错。
理由之前也提到过,除了“维稳”需求之外,也在于A股银行股相对H股溢价处于一个长期低点,有溢价反弹的“底气”。
那么,如果港股的银行股都估值不算宜人了,以低估值闻名的港股,还有哪些估值修复的机会?
其实仍有,哪怕是大金融板块之下,港股非银,尤其是保险板块,依然还算是洼地。
之前追踪AH股溢价时,我分享过一张我做的沪指七巨头溢价率图表。近期伴随宁德时代登录H股,传统恒生AH股溢价指数出现了大幅跳空向下,用来对比A股和H股的溢价,历史数据参考意义锐减。
所以我基于上证指数前七大AH股,用同样的算法拟合了一张,这是截至11月7日的最新数据,总体24.3%的溢价,依然处于今年以来的低点。
![]()
除了这张图,我有时候还会分享具体成分股的溢价率,如下图。不过也有读者问过,说是七巨头,为什么要剔除中国人寿?
![]()
这里放出包含国寿的你就明白了,因为中国人寿的A股溢价率太高,尤其是历史水平太高,一旦同步呈现,就会大大压缩坐标轴,让其余个股的波动,不容易看清。
![]()
不过这张图,倒也是说明了一个问题:类似中国人寿这样的纯粹保险股,A股曾经给了多高的溢价——或者换句话说,港股给了多么离谱的折价。
事实上,被如此折价的H股保险股,并不止中国人寿一家。
为了探究不同行业在H股市场的折价程度,我以截至11月7日所有同步在A股和H股上市的金融股,根据申万二级行业分类,绘制了一个A股溢价率的箱型图。一共包括保险、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证券四个二级行业。
箱型图,是一个比较好了解数据分布全貌的数据类型。箱体代表了25%分位和75%分位的情况,上下两根须则代表了剔除异常值后的最大最小值,再搭配方块的均值和红线的中位值,整体的数据分布,算是一目了然。
从下图可以看到,目前股份制银行的A股溢价率最低,无论是平均值还是中位值口径,而且也是少数存在A股折价的行业——老股民都猜得出,必然是招行A股。国有大行虽然相对好一些,但是无论中位值和平均值,也都不高了。
![]()
要说估值洼地,保险和证券,还勉强是,A股溢价率都比较高。
其中证券,以中位值和平均值而言,A股溢价率都是最高的,但是问题在于整个箱体极大,意味着数据非常分散,甚至券商最低值,比国有大行和保险都低,你都说不清哪个估值更合理。
相比之下,保险箱体不大,数据相对还比较集中。同样是A股高溢价,保险的估值比较规整。
从关心H股折价角度,保险依然需要重视,其次是券商。
下表是几只AH股保险股的A股溢价率,中国人寿高达86.3%,新华保险也有48.8%,都属于比较高的水平。
![]()
下图是A股和港股的券商保险指数的对比,可以看到是因为港股的显著上涨,驱动了A股溢价的收缩。细看保险和券商,券商的高点伴随八月中的行情高点出现高点,而保险反而后劲比较足,10月以来又有一波上涨,香港保险甚至因此创出年内新高。
![]()
总体来说,港股是一个比较容易受到业绩驱动的市场。虽然因为历史原因对不同公司会有不同的折价(相对A股),但整体表现还是跟着业绩走。
今年,几家保险巨头的业绩,都出现了显著的攀升,尤其是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前三季度的YoY,都是极为显著的增长。
![]()
更难得的是,这种增长,是双轮驱动,既有保险销售业绩的增长,也有投资服务业绩(受益于A股港股的牛市)的增长。
![]()
华西证券《上市险企2025年三季报综述:资负共振推动业绩高增》对A股保险股有这样的研判:
负债端,寿险预预定利率动态下调、分红险转型与“报行合一”压降负债成本并抬升 NBV 价值率,利差损风险边际缓释;财险持续推进渠道报行合一及费用精细化管理,承保利润有望继续改善。当前公募基金对于保险股持仓仍欠配,截至2025 年 11 月 6 日保险指数 PB 估值为1.42x,处于近 10年的36%分位数,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而申万宏源研报《资、负两端均表现亮眼,3Q25A股险企利润大增68%》则有类似观点:
会计分类及短期投资策略影响下,上市险企利润表现阶段性分化,受三季报利好落地、阶段性资本补充需求影响,保险板块近期出现阶段性回调,外部环境改善、险资入市持续推动趋势下,我们持续看好保险板块
当然,行业分析师,多少有点屁股决定脑袋。相比之下,几位资深价值流基金经理的实操,或许更具参考。
比如以小盘、港股价值股闻名的蓝小康,在他旗舰的百亿级基金中欧红利优享A三季报持仓中,继续加仓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的港股。
![]()
又比如杨景涵管理的华泰柏瑞新金融地产A,甚至是在三季报新建仓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
![]()
上市保险公司数量有限,所以在ETF新规之下,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都没有单独的ETF产品。
在港股方面,在保险公司上暴露最高的,或许就是港股通非银(931024.CSI)指数了。
下表是这个指数最新十大权重股,如果是AH股,我还加上了A股溢价率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到,港股通非银是一个以保险为核心的指数,保险股的权重合计67.14%。
保险股中,主要是国内的巨头,外加全球性的保险股友邦保险。
除此以外,还有受益于港股交投活跃的港股交易所,和部分券商(权重15.14%)。
![]()
今年,港股通非银指数的表现可圈可点,尤其是近期处于缓慢爬坡中。
![]()
目前,跟踪这个指数的ETF就有且只有港股通非银ETF(513750.SH)一只,场外也只有它的联接基金(A/C类020500/020501),不过从这只ETF的规模也能看出市场的青睐程度。去年末规模还不足10亿元,如今规模已经达到236.18亿元。
下表是过去60个交易日的ETF净流入,可以看到从10月中开始,就出现了持续的净流入,ETF规模也从不足200亿元跃升至当下的水平,可见近期市场对港股通非银指数的暴露,很是渴求。
![]()
当然,投资不能线性外推。
港股通非银指数的确今年表现不俗,其中既有利润增长的因素,也有港股折价率收缩的原因。从上表港股通非银指数十大权重股中AH股的溢价率来看,依然不乏高溢价,但与一年前肯定不可同日而语。
在此刻,借助港股通非银ETF(513750.SH),或许相比A股银行券商股更低的估值,是可取的思路。在预期A股能有慢牛的前提下,憧憬保险和券商的业绩进一步改善,憧憬H股折价率的进一步收缩也可取的思路,但切不可简单以今年迄今的收益表现来预期未来。
对于投资者而言,看清这背后的逻辑——是业绩驱动,还是纯粹的折价收缩——比简单跟随趋势更重要。在A股银行股的溢价率已经收缩到低位的当下,保险H股这个“洼地”是否值得配置,最终还是要投资者根据自己的投资框架和风险偏好,来做出判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