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头条,不是做广告,事关学子们发展,咱们直奔主题
一、为什么要考研
如今,研究生是入职“标配”。
1、本科教育,只是普及教育,在芸芸众生中,如果你想“鹤立鸡群”,必须 考 研。
2、学历内卷,在高等教育阶段,本科相当于“小学生”,硕博研究生才是提升硬件。
3、入职需求,不论考公考编,还是国企央企招聘,硕博研究生比本科生更有优势。
4、增强竞争力,53%考生认为“硕士学历就业前景好”,49%因“职业发展”需要考研。
5、规避风险,就业艰难,尤其双非本科生为了规避“毕业即失业”风险,不得不考研。
6、弥补高考失利遗憾,45%考生为去“更好的大学”深造,为冲刺985高校决心考研。
![]()
但考研很难,即便很多高等院校扩招,但近年来考研人数从200万增长至500万仅用6年,2025年考研人数虽下降,但核心动机未变,仅部分考生因“读研成本高、回报低”放弃。
二、考研优选“三要素”
第一要素:选高校
1、如果实力允许,尽可能选“名校”,如果求稳,选冷门985高校。
![]()
为什么呢?
名校效应,一直存在,名校是就业“隐形门槛”,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不得不被动接受。
中央选调生作为公务员队伍的“VIP渠道”,仅面向特定高校选拔。2024-2025年名单显示,全国3000余所高校中仅34所入选具备资格,其中32所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85工程大学,2所为211工程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财经金融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类)。
![]()
不是说报考其他高校研究生不好,而是在现实中就这么残酷,即使是各省公告招考中也是分一类和二类,一类是县级以上,二类是乡镇岗位,限制了你的想象,自然而然就把层次分成了三六九等。
这不是盲目追求,因为时间等不起,花同样的三年时间、花同样的高昂学费,何不冲刺一把?有志者事竟成。
2、 综合确定今后发展方向
考研选校需从「客观条件」与「主观需求」双重视角出发。
如果你想以后在北京发展,就报考北京某高校;如果你是东北人,习惯了东北生活和饮食习惯就不要报考南方高校;如果你是南方人,不习惯北方的干燥,就选择南方本土或周边的高校,避免工作后水土不服。
利用读研几年时间,刚好熟悉一下当地的城市发展、风土民情,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
3、人生规划第一步
有人说,我考个北京高校,然后去南方发展,不是不可以。但是让你到另一个城市发展,喜欢不喜欢我不知道,水土不服咋办,从陌生、到熟悉、到适应,起码需要几年吧,这就等于拐了弯,走了几年弯路。
相比之下,同样在该城市读研、在该城市工作的同学,他们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俗话说,路熟了,好走。
![]()
4、理性筛选高校
综合自身能力,专业研究方向,核心是“匹配度优先”。
用研招网按「专业+地区」筛选,重点关注近3年招生人数、报录比及复试占比,有无调剂, 通过模考分数对比院校分数线,避免「踮脚过猛」。
报考目标,争取一把就过,一考就录取,避免二考、三考,造成心理压力、年龄焦虑。
第二要素:选专业
考研选专业需综合考量本科阶段专业、个人兴趣、能力、就业前景与跨考可行性。
核心是“匹配个人规划与现实条件”,专业就是“就业”。
![]()
1、兴趣优先:
选择热爱的领域能激发持久动力,避免因专业枯燥导致中途放弃。
例如,若对金融感兴趣但数学薄弱,需谨慎评估学习难度。
2、能力匹配:
跨考时需考虑本科基础,如文科跨考理工科面临数学门槛,建议优先选择相近专业。同时跨考需参考目标院校的招生政策,如是否接受跨专业考生、是否有额外加试要求。
3、市场需求:
评估专业的行业趋势,如电子信息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对学历要求高,就业竞争力强;避免过热或饱和领域。
4、区域资源:
经济发达城市的高校往往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可结合目标城市选择专业。
5、跨考备考:
![]()
6、读研目的:
若为提升学历,优先选择高性价比专业;若为学术追求,聚焦学科排名靠前的院校,若备考中发现专业适配度低,可在9月报名前调整方向,优先保证上岸概率。
第三要素:选导师
这很关键,俗话说:名师出高徒,选对了,导师能助你发论文、推荐工作,甚至在你工作后还能扶上马送一程;选错了,不仅毕业困难,还可能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
导师的个人魅力、言行,可能会影响你一生。
![]()
1、选有孝心有爱心的导师(人品)
有人要问了,不太熟悉,怎么知道导师有没有爱心?告诉你一个简单办法:进入他的圈子
加个微信或电话沟通,向他请教几个互动性比较强的问题,听其言、观其行,看看他回复你是否热心、和善、友好、认真、全面。
关注他的微信朋友圈,了解他朋友圈发的内容、主题材料以及他和朋友留言、回复;了解他的家人,如孝敬父母、夫妻感情、子女教育等方面。如果是视频聊天,通过面相、说话语气、谈及内容、互动效果,基本可以了解大概。
拜读他近年来发表的论文, 细品文尾致谢。千万别小看这几行字,里面信息量很大。感谢某某研究院提供测试支持,说明他能调动研究院高端仪器平台;感谢某某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说明他有强大的智囊团;最难得的是,有些导师会在致谢里感谢自己的学生,这说明他懂得感恩,愿意提携后辈。
重点:姓名是爹妈起的,不容易更改,但微信名字是自己起的,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的浓缩;面相,是一个人凶恶和慈善的直观展现;说话语气、谈话内容、发表文章,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涵养和学术素养。有孝心、有爱心的导师,才是好导师。
多次交流,如果他爱理不理,或者简单粗暴、敷衍了事,这个导师不选也罢,将来也是只管派你干活不帮你的人。
2、选有积极进取心的导师(事业)
选导师,未必都要选“大腕”,过于清高和孤傲的导师,相处很累。
选导师,选的你人生的导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最主要的是带给你精神食粮,一颗积极向上、向善的进取心。以前讲,师如父,就是这道理。
很多学生在选导师时,只会盯着教授、博导这些头衔看 ,其实这些都是虚的,真正要看的是导师的学术生产力。
如何鉴别呢?
从论文看实力,看谁是通讯作者,一篇论文一般会有好几个作者,但带邮箱的那个才是课题组真正的“掌门人”。
从论文发表的频率和质量确定,如果一个导师每年都在顶级核心期刊发文,说明他的课题组经费充足、运转良好,正处于上升期。跟着这样的导师,不愁没项目做。
反之,如果一个导师好几年才发一篇,要么他快退休了,要么没有课题,要么是经费紧张,你去了只能干坐。要知道,你是去学知识的。
3、选颇有影响力的导师(价值)
如果你选的导师,在院校内备受尊重、在学术界颇有声望,跟着这样的导师,你也精神抖擞,如果他在院校内平平淡淡,说话也没份量,估计他的为人、学术也不咋样。
这就是情绪价值。
很简单,去图书馆的数据库,用知网等免费平台,搜索你想报的学校和专业,把目标导师近三年的论文都拉出来看。
或者查基金项目编号,这是真正的“财富密码”。论文最后都会标注资助项目,在国家自然基金委网站用项目编号一查,这个项目有多少钱、研究什么、几年结题,一清二楚。
但如果项目快结题了,可能你一进去项目就结束了,导师要申请新项目,中间会有空窗期,可能会“无事可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