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一直是西方制约我们的一张王牌。当有重大事件发生时,西方通过海洋霸权对我们进行石油封锁,我们将面临很大的困难。但这两年,形势正在悄悄发生改变,我们的石油储备和后手棋都在逐步浮出水面。
2015年,中国总储油能力仅14亿桶,而如今这一数字已突破20亿桶,增长幅度超过40%。从需求端看,我国日均石油消耗达1600万桶,而自身日产量仅400多万桶,对外依存度看似居高不下。但石油储备的增加足以打消顾虑:即便遭遇全面封锁、连俄罗斯也暂停供油的极端情况,仅靠现有储备,就能保证半年石油供应稳定不变。
![]()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石油安全从不是“单点防御”,而是多维度的“后手矩阵”。在西北广袤的沙漠之下,蕴藏着约150亿桶的石油储量,这些多为深层油的资源,虽因开采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尚未大规模开发,却成为了“战略预备队”——一旦极端情况来临,通过技术攻坚即可转为应急产能。与此同时,国内各大油田看似部分区块“枯竭”,实则不少优质区块被刻意保留作为应急储备,这种“藏能于地”的布局,让石油供应有了“二次补给”的可能。
能源结构的转型,则为石油安全加上了“节流”的关键一环。发展新能源交通已成为既定国策,绝非单纯的环保选择,更是能源安全的战略考量。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私家车逐步告别燃油依赖,这意味着若石油被封锁,储备石油可集中供应军工等关键领域,确保国防安全不受影响。
2023年中国原油产量2.1亿吨,进口5亿吨,其中通过陆地油气管道进口的达 5000万吨,因避开了海运航道的不确定性,成为“基本不会被卡住脖子”的安全供应;而且,我们正在努力把陆地,尤其进口的渠道国控制在我们的力量可以辐射的范围内,这将大大加强我们进口石油的安全可靠性。
中国页岩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三,2022年产量虽仅300万吨,但未来潜力巨大,目标直指至少5000万吨,这又是一块待激活的“能源增量”。
![]()
若进一步推演极端场景,中国的石油保障能力更显扎实。一旦大事发生,国内原油产能每年至少可增加5000万吨,叠加页岩油产量提升至5000万吨,即便海运被切断,每年仍有约3.5亿吨的石油供应——要知道二战最高峰的1944年,美国年产石油也仅2.2亿吨,却支撑了两大战场700万部队作战与国内经济运行,中国的产能储备可见一斑。此外,2023年中国出口成品油4200万吨,战时暂停出口可减少6000万吨原油进口;国内3.3亿辆燃油汽车若实行单双限行,按每车每月省30升油计算,每年可再减少1.4亿吨原油进口。多重措施叠加,最极端情况下每年原油缺口仅1.5亿吨(约11亿桶),而20亿桶的储备足以支撑正常运转2年,这远超“半年应急”的基础保障。
从抛售美元囤积黄金,到充实粮食战略储备,再到构建多层次石油安全体系,中国的每一步动作,都在践行“作最坏的打算,争最好的结果”的战略理性。这种深入民族骨子里的居安思危,让中国既有“长缨在手”的战略威慑,又有“深挖洞、广积粮”的坚实储备。某些国家幻想用石油封锁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将和贸易战一样注定失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