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原生家庭不是为了控诉父母
1.什么是原生家庭?
我们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
2.原生家庭会给人带来什么影响?
这里讲的影响指的是负面影响,正面影响不需要思考,所谓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原生家庭会给孩子带来强大的内在力量。“一直觉得在家庭氛围好的小孩很幸运,他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拥有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很容易就往正确的方向跑。”这是微博上很火的一句话。知道往正确的方向跑,所以总是过得很幸福,总能交到不同的朋友,然后从不同人那里收获更多的温暖和爱,形成良性循环。
在家庭关系不好的环境中下长大的孩子,往往要付出更多的摸索,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即便碰壁之后知道哪条路是对的,也缺乏下定决心重新再来的勇气。他们没能享受足够的保护和关爱,却承受了冷漠的暴力,变得缺乏安全感,以外在的坚强掩饰内心的千疮百孔。从小见识了家庭婚姻的不堪,从而拒绝婚姻与家庭,拒绝亲密关系。
![]()
即便走进婚姻,如果没有理性的审视与改变,最终发现又将婚姻经营成父母的样子。因为基于原生家庭的影响,他在寻找另一半的时候,不知不觉找了儿时那种最熟悉的亲密关系模式。这种原生家庭的影响力非常大,很难摆脱,这是自打娘胎里带来的,是儿童无意识时期就形成的,所以更需要我们理性冷静客观地审视。
甚至,有些年轻人即便进入了婚姻,依然被原生家庭控制,比如婆婆百般干涉小俩口生活,或者是丈母娘也包办小俩口的家务,甚至代替小俩口养育孩子,这种情况多见于独生子女家庭。这种影响对年轻人来说也是非常痛苦的。
除了关系模式很容易复刻之外,个人层面的自尊、情绪、性格和行为习惯等等的影响也是全面渗透的。比如父母脾气暴躁,我们也时常难以控制自己的脾气;父母性格呈现极端多面性,我们有时候也会突然变得戾气十足;成长的过程中感受经常被忽略,也让我们产生讨好型人格。
3.审视原生家庭是为了什么?
分析我们不好的人际关系和性格脾气类型产生原因,不是去归咎原生家庭,而是给自己找一面镜子,看清父辈身上存在的问题并尽量改正自己,做更好的自己,并为自己的配偶与子女输出良好的亲密关系模式,将原生家庭的伤害链阻断在自己这一代。
毕竟我们这一代是接受了相对良好的教育,更应该懂得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当我们站在信息爆炸的当代回望过去,总是不由自主地以现代标准丈量父辈的人生,言必称“创伤”,却忘了他们也是在荒芜中摸索的一代人。他们没有文化,缺乏教育,无形之中将这样的原生家庭生态传递了下来,不应该成为我们控诉父母的原因。
4.父辈们为什么没有原生家庭创伤的困惑?
因为在生存面前,心灵的健康与丰盈退为其次。正如网络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真正从小吃饱饭的不过两代人”,父辈的小时候很可能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人也只有吃饱了肚子才会有精神层面的需求(请参看马斯洛需求理论)。父辈形成了他们独特的生存哲学,活着就是胜利,温饱就是幸福。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情绪价值,因为饿肚子的人是不需要心理按摩的。他们不懂得什么是三观、财富观、面对空空如也的米缸,唯一的价值观就是:我不能让家人挨饿。当我们现代人在谈论精神慰籍的时候,他们正在凛冽的寒冬里用身体为孩子挡风。在生存面前,一切精致的概念显得苍白无比。理解一个人,你需要先理解他来时的路。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父母那代人,因为我们不曾饿的发慌,没有吃过树皮,不曾冷到全家只盖一层破旧的棉被,也不成为几块钱的学费愁白头发。
5.如何解决呢?
当有人强调真正吃饱饭只有两代人的时候,我很害怕他们推出这样结论:原生家庭的创伤是吃饱了闲的得的病,让他饿上几顿就好了。时代是向前发展的,物质充分满足之后,自然产生精神的需求,而不是选择倒退的方式。以下几种办法供参考:
1.承认伤害的存在,允许自己愤怒和悲伤;2.建立心理边界,学会说“不”;3.重塑内在对话,打破原生家庭“有毒”观念的迷信;4.寻求朋友、伴侣的支持,建立新的情感联结;5.专注于自我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