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移动电源早已不是陌生事物,而是许多人日常通勤、差旅出行的“数字生命线”。然而,市面上的移动电源产品同质化严重,常常让我们陷入两难选择:追求大功率和续航,往往意味着笨重累赘;追求极致便携,则又可能在充电速度和接口便利性上做出妥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Anker——这个在充电领域享有盛誉的品牌,推出了其Nano系列的新作:Anker Nano Power Bank (10K, 45W) with Built-in USB-C Cable,型号A1638。这款产品以其独特的“自带伸缩USB-C线”设计和45W的高功率输出,甫一推出便吸引了大量关注。它能否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成为理想中的“全能选手”?本篇测评将带您一探究竟。
![]()
一、开箱与第一印象:简约精致,质感出众
Anker一贯的包装风格简洁而专业。白色硬质纸盒上清晰地印有产品外观图,核心卖点“10,000mAh”、“45W Max Output”和“Built-in USB-C Cable”一目了然。包装内含物极其精简:移动电源本体、一根用于给移动电源充电的短USB-C to C数据线(注意:这是额外的一根线,非内置线),以及多语言说明书和保修卡。这种“减法”哲学,从开箱伊始就强调了产品的“一体化”和“即拿即用”特性。
取出移动电源本体,第一感觉是“扎实”且“精致”。它并非追求极致轻薄,而是采用了一种紧凑而坚固的设计。外壳采用了Anker经典的亲肤肤质涂层,手感细腻温润,握持感舒适且防滑,不易沾染指纹。整体造型方正,边角做了圆润处理,放入口袋或包中不会产生异物感。
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侧面那个精巧的伸缩线缆模块。这是整个产品的灵魂所在。轻轻拉出黑色的USB-C线,可以感受到内部弹簧机构顺滑而有力的回馈,线材长度恰到好处,约在12cm左右,足以舒适地连接手机和移动电源。收回时,只需按下中间的按钮,线缆便能迅速、整齐地自动卷入槽内,治愈了无数“理线困难户”。这种一体化设计,从根本上避免了忘带线或线缆缠绕的尴尬。
尺寸重量方面,其具体三围约为107.7mm x 52mm x 30mm,重量约为209克。这个体积和重量,与一部主流大屏手机相仿,握在手中或放入紧身牛仔裤口袋都毫无压力,完美诠释了“Nano”的命名理念——在10000mAh容量下,将便携性做到了极致。
![]()
二、核心性能测试:快充的承诺与现实
作为一款定位高端的移动电源,性能是其立身之本。我们重点测试了其充电输出、自身充电以及实际兼容性。
1.内置USB-C线输出性能(核心卖点测试)
这是用户最关心的部分。官方宣称这根内置线缆支持最高45W的输出。我们使用专业测试仪和多种设备进行了验证。
为笔记本电脑充电:
连接一台支持PD协议的联想轻薄本(原装充电器为65W),移动电源成功触发20V电压档位,输出功率稳定在42W-44W左右。这个功率足以在轻度使用(文档处理、网页浏览)下为笔记本缓慢充电,或者在关机状态下有效补充电量。对于MacBook Air等功耗更低的机型,45W更是游刃有余,堪称出差救星。
为智能手机充电:
测试对象为支持PD快充的iPhone 15 Pro。连接后,移动电源迅速握手9V/3A档位,功率达到27W,完美匹配iPhone的峰值快充需求。从20%电量开始充电,30分钟即可充至约65%,效率令人满意。对于支持更高功率的安卓旗舰机(如三星S24 Ultra、小米14等),也能顺利触发相应的快充协议,实现快速补电。
协议兼容性:
经测试,内置线缆主要支持PD 3.0、PPS、QC 3.0等主流快充协议。这意味着它不仅能为苹果设备高速充电,也对主流安卓品牌有着良好的兼容性。
结论:
这根内置伸缩线的45W输出是“货真价实”的,并非营销噱头。它足以应对从手机到轻薄本的大部分日常快充场景,是真正的“一线走天下”。
2.额外USB-C接口输出/输入性能
除了内置线,机身还配备了一个独立的USB-C接口。这个接口同样强大,支持最高45W的输入和输出。
输出:
当同时为两台设备充电时(例如用内置线充手机,用额外C口充另一台设备或耳机),总输出功率会进行智能分配。通常,内置线享有优先权,仍可维持较高功率,而额外C口则会分配剩余功率。这对于需要同时为多设备补电的用户非常实用。
输入(自身充电):
这是另一个亮点。使用一个45W或更高功率的PD充电头(如Anker自家的氮化镓充电器)为A1638充电,仅需约1小时即可将其从0%充至100%!这种“自充”速度在同类产品中堪称顶级,彻底解决了“移动电源充电慢”的痛点,真正实现了“快速回血”,让用户出门前临时补电成为可能。
3.USB-A接口性能
尽管USB-C已成为主流,但Anker依然贴心地保留了一个USB-A接口,支持Anker的PowerIQ技术,最高输出为12W。这对于一些老款设备、蓝牙耳机、手环等仍需要A口线缆的设备非常友好,体现了产品设计的周全性。
4.电池容量与实际续航
标称10000mAh(37Wh)的容量,考虑到电路转换损耗,实际可输出容量约为6000-6500mAh(约70%转换效率)。这在行业内属于正常水平。
实际使用场景:
为一部电池容量4500mAh的手机,大约可以充满1.3-1.5次。
为一部MacBook Air(M1芯片)大约可以提供30%-40%的应急电量。
在日常通勤中,它可以轻松满足手机、耳机、手表等设备一整天的续航保障,甚至支撑一个短途的周末旅行。
对于绝大多数用户的日常需求,10000mAh是一个在便携性和续航之间取得完美平衡的“甜点”容量。
![]()
三、设计亮点与用户体验深度剖析
1.伸缩线缆:优雅解决核心痛点
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用户体验上的巨大飞跃。其优势显而易见:
永不遗忘:
线缆与电源融为一体,出门只需带一个设备。
整洁有序:
告别包里乱成一团的线材,收回机制利落干脆。
即拿即用:
无需任何准备动作,拉出线缆,插入设备,充电即刻开始。
耐用性:
经过数百次反复拉伸测试,弹簧机构和线缆本身都表现出良好的耐久性,没有出现松弛或无法收回的情况。线材接口处也做了加固处理,延长了使用寿命。
2.功率智能分配:
当多口同时使用时,移动电源会智能分配功率,优先保证高需求设备(如笔记本电脑)的充电速度。这种动态分配策略非常实用,避免了用户需要手动切换的麻烦。
3.电量指示与操作:
四颗LED电量指示灯,精度足够,按压侧边按钮即可激活显示。设计简洁直观。值得一提的是,在充电过程中,指示灯会闪烁提示,用户体验细节到位。
四、竞品对比
与Anker能量盒充电宝形成直接竞争的产品主要有:
传统大容量移动电源(如Anker 313, 20000mAh):
优势在于续航更长,价格更低。但体积重量巨大,且需额外携带线缆。
其他自带线移动电源(如一些国产品牌):
可能价格更具优势,但通常在输出功率(多为20W-30W)、做工质感、品牌信誉和快充协议兼容性上不如Anker。
磁吸无线充电宝:
对于iPhone用户极具吸引力,无感充电。但充电速度慢、发热量大,且无法为笔记本电脑等大功率设备供电。
Anker能量盒充电宝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在便携体积、足够续航、高功率快充和终极便利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平衡点。
![]()
五、总结与购买建议
经过全方位的深度体验,Anker能量盒充电宝无疑是一款完成度极高、精准击中用户痛点的标杆性产品。它不仅仅是一个移动电源,更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便携能源解决方案”。
它非常适合以下人群:
追求极简主义的通勤族/差旅人士:
希望包里少一件物品,减少线缆负担。
苹果生态用户或主流安卓旗舰机用户:
设备支持PD快充,能充分发挥45W威力。
拥有轻薄笔记本电脑的用户:
需要一款能为其应急充电的便携电源。
对品质和设计有高要求的用户:
认可Anker的品牌价值和做工水准。
或许需要三思的人群:
主力设备仍为Lightning接口的iPhone用户(除非你愿意一直用额外线缆)。
对续航有极端要求,需要为设备充满2次以上的长途旅行者。
预算极其有限,对便利性不敏感的用户。
最终结论:
Anker 能量盒充电宝通过其创新的内置伸缩线设计,成功地将“便捷”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用扎实的45W快充性能、快速的自身回血能力和优秀的做工,证明了其高端定位的合理性。虽然存在对非C口设备不够友好的小遗憾,但其核心理念——化繁为简,让充电变得轻松优雅——已经得到了完美的践行。如果你已经准备好拥抱全C口的未来,并且愿意为极致的便利体验投资,那么Anker能量盒充电宝是你当前的不二之选。它重新定义了“便携”,是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林文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