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停火协议生效近一个月,中东局势暂归平静,但欧盟内部却掀起轩然大波。
捷克外交部长利帕夫斯基11月访以时的 “制裁绝无可能” 宣言,不仅将欧盟对以色列的态度撕裂摆上台面,更揭露27国决策机制下的深层矛盾。
这场由制裁提案引发的外交博弈,背后牵扯着多国利益捆绑、历史渊源与国际秩序争议,而特朗普政府推出的 “20 点和平计划”,正成为改变局势的关键变量。
![]()
今年9月,欧盟委员会正式提交对以色列的制裁方案,核心内容包括两项重磅措施。
一项是对以色列国家安全部长本 - 格维尔、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等极右翼官员实施资产冻结和旅行禁令,同时将10名哈马斯政治局成员列入制裁名单。
第二就是部分暂停《欧盟 - 以色列联系国协议》中的贸易优惠条款,这意味着以色列输欧商品将失去关税减免,回归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标准。
欧盟给出的理由是 “以色列涉嫌违反人道主义法”,但这份提案从诞生起就注定搁浅。
![]()
数据显示欧盟是以色列最大贸易伙伴,2024 年占其全球货物贸易总额的32%,制裁将导致双方贸易成本飙升。
利帕夫斯基在接受《以色列时报》采访时直言:“理性国家不会做损人不利己的事,何况欧盟决策机制决定了激进提案根本通不过。”
![]()
利帕夫斯基的底气源于横跨欧洲的 “反制裁统一战线”。
除了公开提及的匈牙利、奥地利、德国、罗马尼亚,多个欧盟成员国也对制裁持保留态度。
德国政府虽未公开表态但据欧盟内部文件显示,其担忧制裁会破坏欧盟与中东盟友的关系,更可能引发能源供应连锁反应。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 “阿克萨洪水” 行动后,利帕夫斯基仅用三天就成为首个访以的外国代表,当时以色列南部仍有恐怖分子活动。
![]()
而捷克与以色列的特殊关系可追溯至冷战时期,双方在科技、国防领域的合作持续数十年,这种深厚纽带让捷克在中东问题上始终坚定站在以色列一侧。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捷克正处于政府更迭期,新立场仍将延续。
根据11月4日签署的联合执政协议,新一届政府由 “不满公民行动” 党牵头组建,外交部长席位由 “驾驶者为自己” 党提名,三党施政纲领虽未直接提及以色列。
![]()
加沙停火的达成,成为以欧关系缓和的催化剂。
特朗普政府推出的 “20 点和平计划”,核心条款包括哈马斯释放所有人质、以色列撤军至商定界线、加沙非军事化等,经过美国、埃及等四国斡旋,双方于 10 月签署第一阶段协议。
利帕夫斯基透露,在近期卢森堡外交事务委员会辩论中,“施压以色列” 的声音显著减弱,“人质释放和特朗普的和平计划让气氛轻松了很多”。
人道主义援助方面,捷克今年已向巴勒斯坦提供 200 万美元援助,通过联合国机构送达加沙和西岸。
同时,捷克正积极筹备参与加沙战后重建,已与以色列外长就具体合作方向展开磋商。
制裁风波之外捷克在巴勒斯坦建国问题上的立场同样引发关注。
面对全球157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浪潮,捷克始终持反对态度,今年9月联合国 “不可逆转推进两国方案” 决议投票中,捷克选择弃权,当时 142 国赞成、仅 10 国反对。
![]()
这场制裁风波本质上是欧盟内部价值观与利益诉求的激烈碰撞:部分国家强调人道主义法,要求追责以色列。
而捷克、匈牙利等国更看重自卫权与地区稳定,反对单方面惩罚。
欧盟 “全体一致” 的决策机制,让这种分歧转化为政策僵局,也凸显了区域组织在国际冲突中的协调困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