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别信那些传言,我根本不会离开”
2
尽管多次传出套现离场的消息,并已从SOHO中国董事会卸任,潘石屹看似淡出公众视野已久。这位曾在中国商业地产界叱咤风云的企业家,在完成数百亿资金的资产腾挪后,一度销声匿迹。
3
然而近期,潘石屹与妻子张欣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张身处纽约秋日枫林中的合影,两人并肩而立,神情悠然。这张照片迅速引发热议,成为舆论焦点。
4
几乎与此同时,他们通过家族设立的信托实体,以6250万美元在美国纽约购入六块优质地块,计划自主开发高端住宅项目。
5
这是潘氏夫妇首次以地产开发商的身份正式进军美国市场,标志着其资本布局的重大转向。消息一出,网络舆情瞬间沸腾:这一次,是否意味着他们彻底告别中国市场?
![]()
6
8年累计套现超350亿元
7
公众之所以高度敏感,实则源于潘石屹多年来持续不断的资产变现行为。这些操作早已超出正常商业调整范畴,呈现出系统性、阶梯式的退出特征。
8
早在2012年,当整个房地产行业处于上升通道时,万科、恒大等头部企业纷纷扩张拿地,而潘石屹却做出截然相反的决策。
![]()
9
他宣布SOHO中国由传统的“开发—销售”模式全面转向“持有—运营”模式,声称要长期收租、稳健经营。
10
当时对外解释的理由是:未来租金回报更具潜力,自持物业更符合公司长远发展。
11
但如今回看这一战略转变,更像是为后续大规模套现铺垫的烟幕弹。所谓的转型,实则是资产剥离的第一步。
![]()
12
转型尚未满一年,潘石屹便开始公开表达对中国写字楼市场的悲观情绪:“国内商业地产租金收益率普遍低于3%,而融资成本却超过4%。”
13
如此言论出自一位深耕地产领域多年的资深企业家,显得极不寻常。一个动辄投资数十亿的行业领军人物,难道在重大战略调整前未曾进行充分测算?
14
显然,这番表态意在为接下来的大规模出售行为制造合理性依据,为其资本撤离提供舆论支持。
15
话音刚落,真正的套现行动随即拉开序幕。
![]()
16
2014年,他率先将上海海伦广场和静安广场打包出售给金融街控股,交易金额达52.32亿元。
17
紧随其后,又把凌空SOHO约10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转让给携程旅行网,作价30.5亿元,两笔交易合计套现82.82亿元。
18
2015年,再次出手,将其持有的上海外滩国际金融中心50%股权转予复星集团,进账84.93亿元。
19
进入2016年,又将位于浦东核心地段的SOHO世纪广场售予国华人寿保险,获得32.2亿元现金回流。
20
到了2017年,动作更为迅猛——先是将上海虹口SOHO以35.7亿元卖给新加坡吉宝置业;
21
随后又将凌空SOHO剩余部分以49.44亿元的价格转让给香港基汇资本,单年度实现套现总额高达85.14亿元。
22
2019年,更是打破了自己早年“永不销售”的承诺,将望京SOHO、银河SOHO等多个标志性项目全部推向市场。
23
共处置13个核心办公资产,成交额达78亿元,甚至连北京地区9个项目共计2583个地下停车位也被悉数出售,额外获利7.61亿元。
24
短短八年时间里,潘石屹夫妇通过一系列精准且密集的资产出售,累计套现逾350亿元人民币。但这并非终点。
![]()
25
他认为逐个售卖效率有限,于是决定采取更彻底的方式——整体出售上市公司控股权,实现全身而退。
26
2020年3月,他与美国知名私募基金黑石集团展开谈判,试图将其掌控的SOHO中国 majority 股权整体出让。
27
因价格分歧未能达成一致,交易暂时搁置。
28
次年6月,潘石屹主动下调报价三成,展现出强烈脱手意愿。
![]()
29
最终,黑石以236.58亿港元收购SOHO中国54.93%股份,潘石屹保留9%少数股权,并宣布辞去董事会职务。
30
正当外界以为这笔交易即将尘埃落定时,变故突生。
![]()
31
2021年8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此次外资并购立案审查,启动反垄断调查程序,要求提交多轮补充材料。
32
有投行内部人士指出:“这本质上是一起涉及中国一线城市核心商业地产的大规模外资收购案,资金流向、税务合规及国家安全因素均无法回避。”
33
由于审批周期拉长,叠加资金占用成本压力,黑石最终选择退出交易。
34
收购失败后,潘石屹并未放缓节奏,反而加速推进零散资产出售,推出“七折促销”策略,低价甩卖旗下写字楼单元。
![]()
35
彼时许多人猜测他面临流动性危机,尤其2024年其境内子公司被曝补缴税款7.09亿元,并支付1.15亿元电费滞纳金。
36
但令人不解的是,国内一边紧急筹措资金,海外却能轻松动用巨额现金购置土地。
37
直到此时,公众才真正意识到:过去每一次资产出售所得的资金,几乎全部转移至境外,未有一分留存在本土市场。
![]()
38
隐秘的资产迁移路径
39
潘石屹常标榜自己“有责任感”,可事实却是,其所积累的财富从未真正回馈于滋养其成长的社会环境。
40
2014年,他宣称要资助贫困学子留学,却不用于建设国内基础教育设施,而是向哈佛大学捐赠1500万美元,向耶鲁大学捐赠1000万美元。
41
若说是纯粹公益尚可理解,但次年其长子即顺利进入哈佛就读,幼子亦考入耶鲁大学。
42
这般“巧合”难免让人质疑:所谓慈善,究竟是为了帮助寒门子弟,还是为自家子女铺路搭桥?
43
再看国内关键时刻的表现:疫情暴发期间,众多企业踊跃捐款捐物,承担社会责任。
44
而依靠时代机遇崛起的SOHO中国官方微博,仅留下一句轻飘飘的“加油”二字。
45
人民日报曾对此发文批评:“如果一家企业只享受发展的红利,却不愿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即便体量再庞大,也难以赢得真正的尊重。”
46
除了对美高校的大额捐赠,潘石屹还在美国持续布局不动产投资。
![]()
47
2025年10月22日,潘石屹与张欣以全款现金方式,购入纽约上东区一处价值7600万美元的高端地产项目。
48
这笔交易只是他们在海外庞大资产版图中的一角。
49
实际上,这场跨国资产转移的顶层设计早在2005年就已悄然启动,正值SOHO中国业务巅峰期。
![]()
50
当年,潘石屹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离岸公司Boyce,专门用于承接境内项目的经济权益。
51
再与妻子张欣控制的Capevale公司联合组建开曼群岛注册的SOHO China Limited作为海外上市主体。
52
同年11月,他以“家庭财产安排”为由,将所持SOHO中国47.39%股权无偿转让给已取得香港居民身份的张欣,完成首轮境外转移。
![]()
53
此举巧妙利用“境内居民向境外居民无偿划转资产”的规则空白,规避了当时外汇与税务监管限制。
54
自此之后,资产出境路径逐渐清晰。
55
潘石屹陆续将其余股权悉数转移至张欣名下,而张欣拥有美国永久居留权(绿卡),具备完整的国际金融通行资格。
![]()
56
依托这一身份优势,SOHO中国通过开曼母公司设立多层级离岸架构,逐步实现对中国境内剩余商业地产项目的跨境控股。
57
2019年底至2020年初,他们又秘密设立7家具有境外股东背景的特殊目的公司,构建起一套高效的资金流转通道。
58
最终,这些源自中国的资本通过层层嵌套结构,成功投向海外市场,落地为实际资产。
![]()
59
公开资料显示,自2011年起,潘氏夫妇先后斥资7亿美元收购曼哈顿核心区办公楼,耗资6亿美元拿下公园大道大型综合体项目股权,另出资14亿美元入股通用汽车大厦。
60
此外,其子潘瑞已在英国创立地产管理公司,持有多个欧洲商业地产项目,初步形成全球化资产配置网络。
![]()
61
结语
62
时至今日,潘石屹仍坚称“我没有跑”,可现实数据不容辩驳:350亿元人民币从中国楼市套现离境是事实,7600万美元现金购入纽约豪宅是事实,国内企业连年亏损、负债攀升也是事实。
63
他如同一位冷静的棋手,在时代的风口上攫取最大利益,借助制度缝隙完成财富转移。
64
一边享用着中国高速发展的红利果实,一边将资本源源不断地输往海外,为外国城市建设添砖加瓦,而把经营风险、员工负担与社会成本留在原地。
![]()
65
信息来源:
![]()
66
![]()
67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